第B001版:B叠头版:上市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时报在线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 星期20 放大 缩小 默认
接连碰壁 “航天系”整合受阻
证券时报记者 颜金成

  一石激起千层浪。

  航天科工集团早就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好了蓝图,但现在看来,航天科工集团的“航天系”整合之梦困难重重。近日,“航天系”旗下又一上市公司整合遇阻,12月8日,航天科技对外宣布,重组方案未获得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

  “大的方向是发展军民结合品及民用品,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这个肯定没问题。但航天科工集团旗下公司整合为何接连遇到困难,原因的确很复杂。”江南证券首席分析师帅再先感叹。

  两公司重组方案未获通过

  短短4天时间,“航天系”两上市公司接连遭遇“非常事件”。这无疑给“航天系”资产整合计划蒙上了阴影。

  记者从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的报告《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加快发展民用产业》中发现,“航天系”整合的核心整合思路是:以6家上市公司为依托,进一步突出“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主业;另一方面,集团公司目前有600多家公司、今年要清理182家,并可将优质资源作为上市公司的资源。据了解,“航天系”的6家上市公司分别是,航天科技、航天信息、航天电器、航天晨光、航天长峰、航天通信。

  12月8日,航天科技对外宣布,重组方案未获得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仅仅4天前的12月4日,航天晨光也宣布,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通知书称,因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规有关规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在这6家上市公司中,航天科技率先于今年6月对外发布重组方案,拟收购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航天三院)相关民品和军民两用资产,同时,航天科工集团也将其所持公司12.67%的股权无偿划转给航天三院,交易完成后,航天三院将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主导重组。

  一位长期跟踪航天科技的人士评价说,在“航天系”6家上市公司里面,航天科技发展最好。而在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几个院所里面,三院也是最好的,“三院的领导班子也是出了名的有能力,敢想敢做。”

  对于重组未获通过一事,“我们也感觉很意外,但不知道原因。”航天科技内部人士表示。

  “航天科技的重组没通过,肯定不是价格方面的问题,也不涉及关系机密而不能注入的资产。而作为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公司,航天科技可谓背景深厚,我跟很多业内人士也讨论了这个问题(航天科技重组未被通过),大家都难以找出其中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券商人士对航天科技重组未通过一事评论道。

  而航天晨光方面,根据媒体的报道,对公司被调查的原因,不仅此前市场并无消息流传,甚至公司内部人员也称毫无征兆,一头雾水。

  对于此次航天科技重组遇阻原因,也有业内人士猜测跟航天晨光被调查有关。同在“航天系”旗下,2007年初,前任航天通信董事长李鹏飞就曾因涉嫌重大违法乱纪行为,被相关部门立案调查。

  资产整合困难重重

  作为“十大军工企业”之一,航天科工集团对旗下资产的整合可谓一波三折。

  除了航天晨光、航天科技两家公司遇到困难外,今年9月,航天通信就宣布,截至2008年9月13日, 航天通信未能在有效时间内发行股票,故公司2007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自动失效。

  而5月,航天长峰也宣布,股改承诺资产注入落空,其原因是受体制改革及产业调整政策不明朗等限制。2006年5月18日,航天长峰实施了股改,当时有关方承诺,自股改方案实施之日起两年内,对航天长峰注入资产。

  这样看来,“航天系”旗下6家上市公司的整合进展情况并不理想:6家上市公司里面,至少有4家上市公司陷入僵局。

  “其实国家对航天重组的支持力度比航空更大,航天类企业资金一直较为充足,不像航空类公司需要常常发债。”江南证券首席分析师帅再先分析,“航天系”的重组与航空方面不一样。航空方面由集团层面主导,而“航天系”更多的让下面的研究院来主导,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在对资源的调配上,研究院主导不如集团主导那么容易。帅再先补充道,当然,整合遇难也有资本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

  “航天系”本身的复杂背景也给资产整合带来麻烦。

  一位供职于“航天系”旗下研究院的人士就谈到,院里的确有很多优质资产,但要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就有难度。因为,军工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由于属于事业单位,人员的福利和社保不同于企业。这些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没有交过社保,他们的养老和福利都是科研院负责。若把这些人、这些研究所注入上市公司,他们的社保全部由上市公司包下来,压力很大。

  航天长峰董事会秘书张金奎也曾公开表示,虽然,2006年之后,国防科工委体系下的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风起云涌,但注入这些军工上市公司的基本都是制造型的企业和集团,科研院所注入上市公司的步伐依然缓慢。而航天长峰刚好属于军工的科研院所体系下的上市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航天系”拥有6家上市公司,壳资源确实过多。此外,不少券商人士对航天系6家上市公司的评价是,航天科工旗下多家上市公司虽然带有军工企业概念,但业绩大都一般。

  “如果航天系整合顺利,将彻底改变公司的盈利能力。”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人士分析,航天科工集团储备了大量的核心优质资产,“航天信息、航天通信、航天科技三家公司,未来分别是航天系信息技术、航天防务和装备制造产业整合的核心平台。”

  不过,目前来看,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