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4版:海外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时报在线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 星期20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观察
美国经济恐难逃流动性陷阱
证券时报记者 张若斌

  虽然昨夜美联储公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结果符合普遍预期,然而前日披露的一份美联储内部报告却值得引起普遍关注。美联储一份内部分析显示:在当前形势下,美元理想的利率水平应该为“-5%”。

  据悉,该份报告是根据“泰勒准则”(Taylor Rule),即实际通胀和目标水平间的差距,以及实际就业与完全就业的差距来计算理想利率。由于泰勒规则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其从形式上看来非常简单,但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过去15年里通常被认为是利息自由化国家央行所应该遵守的规则。

  如果我们不怀疑泰勒准则对美国经济的有效性,那么美联储究竟采取何种政策才能把利率压低到“-5%”的水平呢?众所周知,名义利率不可能为负,而当前美联储已经把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保持在0-0.25%的零区间内,降无可降。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推升通胀水平,使得实际利率由正转负。在实际操作中,美联储采取的便是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凭空制造出美元来推升市场预期通胀。这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当年的日本经济提出如下建议:“使货币政策有效的做法是央行可信地说服市场,央行将不负责任地允许通胀发生,从而产生经济所需的负利率。”

  那么,美国经济能否不再重蹈日本当年的覆辙呢?答案是不容乐观的。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当流动性陷阱发生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完全失效。在上世纪90年代,尽管日本央行不断放宽货币政策,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但仍无法促进贷款的显著增长,M2增速显著低于M0,货币乘数大幅下降,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和当年的日本相比,美国同样存在着资产价格破灭、银行业持续不振等问题,而尤其关键的是,美元是一个远比日元更为国际化的货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个“溢出”效应,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药效”并不能完全实施在自身经济之上。因此,美联储的过度货币政策急需各国央行的全面配合,即同步降息并实施数量宽松工具。否则,和当年的日元一样,利率上的微小差异就将引发大规模的利差交易,廉价的美元资本将流向全球。要避免出现此类局面,就意味着美联储要说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央行要忍受着相当程度的通胀,并维持着极低的利息水平,这显然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即使是在政治目标相当一致的欧元区,由东西欧经济差异引发的货币政策分歧就一直是欧洲央行内部最头痛的难题。

  让我们回到古典经济学对利率的定义——利率是资本的价格;而在有限责任制下,任何一项资产的价格是不可能为负的。尤其在信息发达、投资便利的今天,美联储任何一次制造通胀的企图都有可能转化为大宗商品和他国资产的上涨,而不是美国经济本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