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3版:评 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0年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财经时评
论文买卖一年10亿危害民族精神
王 攀

  据媒体报道,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4日披露,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滥下论文要求,导致了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等种种乱象。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

  全国合法的期刊1年只能发表248万篇论文,而全国每年要有1180万人为了职称、荣誉、薪水等,急着发表论文。僧多粥少,就助长了没有价值的灰色学术和靠抄袭、剽窃而来的黑色学术,横行于世。其结果,必然是论文买卖、非法期刊盛行。

  美国学者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里说,“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是硬通货币,出版物本身就是学问。”但当今世界,出版物每年都在大幅度递增。出版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自然有繁荣的因素,但也给学术评价带来了难度。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对学术成果的评价,都是按照出版物的“级别”和“标签”来评定和划分的。这样简便是简便了,但问题也出来了。比如,出版单位是否完全有能力评价论著质量和学术水平?在利益和良知上,出版单位到底究竟是如何选择的?

  将学术评价权交给出版单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论文买卖产业、灰色学术和黑色学术,以及虚假期刊的出现。事实上,强迫人发表论文,要比不让人发表论文的危害更大。2009年论文买卖产业10个亿就是例证。

  论文崇拜是一个评价标准下的产物。改革评价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以民意来衡量学术水平。在过去的西南联大等大学,评定学术水平和聘用教师,并不看他是否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而是主要看同行专家的意见和教师本人在学术界或社会上的声望。

  但问题是,现在的专家意见,更多是一种利益集团的意见;所谓社会上的声望,跟一个人在舆论界游刃有余的程度有关。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学术质量上,肯定不如李灵的论语心得,但在社会上,于丹的影响更大。

  如何让学术重拾尊严?在我看来,第一,必须让学术摆脱行政干预。职称评定、项目审批、工资级别、是否聘任等,这都是行政行为。而行政往往没有能力评价学术。第二,必须培养“学术语境场”,围绕学术的繁荣与发展,酝酿和营造适合的机制、制度、环境和氛围。

  任何一个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强大,无不是以学术繁荣为基础。如果我们任由论文买卖产业做大做强,那么,最终危害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