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03版:产经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下一篇 4   2010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汽车业:一边产能过剩 一边跑马圈地
phototex供图

见习记者 李 欣

  日前,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指出,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与此对应的是,汽车企业正竞相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开始新一轮扩产潮。

  去年至今,已有东风日产、华晨宝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北京现代和一汽轿车等主流车企纷纷宣布投建新工厂。据调查,我国主要30家汽车企业2009年底整车产能为1359万辆,2015年底规划产能则高达3124万辆。汽车扩产浪潮的出现,除了反映企业对未来汽车市场的乐观态度,是否还有其它的原因?

  地方政府规划驱动扩张

  陈斌介绍说,由于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大规模发展汽车工业成为地方政府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利益的驱动下,产能规划容易被盲目抬高。

  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地方版的汽车振兴规划和战略布局,提出了新的产能扩张目标。例如,安徽计划2011年全省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重庆计划2012年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吉林预计2011年汽车产量超过180万辆,山东计划2011年汽车产量达到国内的10%等等。据悉,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有过半数的省市把汽车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

  与此对应,各地扶持汽车业的相关政策频出,给出了不少优惠条件吸引汽车厂家入驻。例如,北京市拟统筹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汽车等六大重点行业发展;杭州对获得轿车生产牌照资质的企业,一次性最高奖励300万元,对通过兼并重组以及年产销规模首次超过20万辆的汽车生产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鄂尔多斯汽车招商项目可配煤矿资源等等。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当初将总部迁往杭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杭州大力扶持汽车业。”

  汽车企业忙于跑马圈地

  在这股汽车投资热潮中,有个问题尤其需要引起关注:一些汽车企业有可能借扩产之名,行圈地之实。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一些拥有土地数量可观的公司纷纷从中受益。一位业内人士不讳言的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实业没怎么赚钱,购得土地倒是升值不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汽车专家说,几乎所有地方政府都对汽车项目出台优惠政策,大开绿灯。现在各地政府在引进投资时,基本上都给予了企业零地价,白送土地。此外,各地方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间接地对汽车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

  以鄂尔多斯为例,其汽车装备基地接连引入华泰汽车、奇瑞汽车、东风汽车、中兴汽车和众宝汽车等新设工厂,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华泰汽车在鄂尔多斯圈地6000多亩,不仅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税收优惠、全国最便宜的企业用电价、长期减免企业在当地的多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而且,还配置了两座煤炭资源。据有关媒体报道,2008年,仅靠出售一座煤矿的开采权,华泰就获得了7亿元。

  产能是否过剩存在分歧

  中国汽车行业后续增长空间还十分巨大,国泰君安表示,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日本现有水平,最终稳定的年销量约为4800万辆;如要达到美国现有水平,最终稳定的年销量则高达6600万辆。与此对应,2009年底中国汽车整车产能仅为1359万辆。

  部分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汽车产能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引发结构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来自地方政府的功利性推动。地方汽车行业以很高的速度发展,政府和企业皆大欢喜,但是繁荣下掩盖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汽车行业目前主要是“抢速度、比数量”,从而造成国内汽车行业的一大突出问题,即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

  专家表示,在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应加大自主创新和品牌提升力度,同时在协调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情况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扶强补弱提高竞争力,将产业做大做强,使我国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这才是产能争论的最终解决之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