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8版:故事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2010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淘房·淘金
一地鸡毛与“买房焦虑症”
陈 楚

证券时报记者 陈 楚

  对于“80后”的小陆来说,房地产新政带来的欣喜持续时间太短了!原本希望房价在新政的打压下会有所降低的小陆,昨天晚上在深圳南山区一楼盘看房时突然惊奇地发现:房价不仅没有跌,反而还上涨了!原来看的一套单价为18000元每平方米的房子,昨天卖家居然开出了21000的价。听到报价的那一刻,小陆有说不出的滋味,那一刻,看着城市里闪烁的霓虹灯,来来往往开着私家车的人们,以及在公交车站等公交的人们,小陆真想对着一个全深圳人都能听见的扩音喇叭大声说:让我们打包回家吧!

  小陆是一个典型的“80后”,谈起家庭条件,小陆比起大多数农村出生的小孩,甚至比起城里面很多一般居民的子女,都要幸运得多。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陆的爸爸是武汉一所知名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但由于是基础学科,加上父亲为人正直,也不大赶时髦出学术含量不高的著作,父亲的收入基本上是“死工资”,小陆的妈妈已经退休。在爸爸55岁之前,小陆全家都挤在一个面积不到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终于有一天,小陆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全家搬进了120平方米左右的博导楼,小陆清楚地记得,搬家那一天,小陆看到明亮宽敞的房子,高兴得在房间里打了好几个滚,其情况不亚于读小学时得到了“优秀少先队员”的殊荣。

  后来,小陆去了德国留学,学成回国后,小陆的确学到了一肚子本事,但与此同时,爸爸的一辈子积蓄,也被小陆花得所剩无几了。小陆在深圳南山区科技园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尽管收入不错,但比起深圳高得吓人的房价,小陆那点工资实在是杯水车薪。做教授的爸爸此时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值得高兴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的紧缩政策,包括信贷投放、首付比例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 一定的限制。小陆终于觉得,自己买房的机会来临了。小陆觉得,政府政策收紧、开发商资金吃紧、媒体上房地产调控的声音趋紧,小陆赶紧给老爸打了一个电话,恳请老爸筹借一点资金,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小陆打算买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二居室作为在深圳的安身立命之处。有了这一想法,看房成为小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看上了南山区一套64平方米的房子,5月初,这套房子的单价是每平方米18000元,小陆嫌太贵,于是观望。在连续3个多月里,这套房子的单价曾经下降到17000元,也曾上涨至19000元,但无论如何,都没有达到小陆的心理预期价位。小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昨天他早早下班,应房地产中介的邀请又去看了原来的那套房,不看不打紧,一看吓一跳,那套房子,单价居然涨到了21000元!小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满怀希望的“居者有其屋”之梦,结果换来的却是万念俱灰。

  仔细想想,小陆终于体验到了房价不好预测这一结论。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消息芜杂,来源不一。即使是同一项数据,来自不同部门也会大不相同,甚至互相“打架”。就拿房屋空置率来说,如何计算空置率,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空置率到底有多少?压根儿就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一些靠在房地产市场捞取名声和利益的所谓专家们,靠着口水战赚足了银子,老百姓却仍然是没有房子,而且与一套自己房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可以毫无夸张地说,由于数据混乱等原因,国内的房地产预测市场几乎是一地鸡毛,老百姓想“照章行事”的话,可能等着自己的只有苦果子。

  小陆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心里也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爸爸仍然每天平静而又富有激情地做着钟爱的历史学学问。那时的人们,虽然也有很多人没有房子住,但房地产市场从不曾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老百姓的心理也不曾像今天这样焦虑过。

  小陆觉得,正是因为社会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太多的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投机房地产市场成为房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并且由这些人和开发商把握着房地产市场的话语权,老百姓如今甚至连“蜗居”都“蜗”不起了。这也难怪郑州“地下标间”横空出世。在“房子焦虑症”的煎熬中,老百姓可能为了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做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创举”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