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金融机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征文(之一)
期货公司竞争重心:集聚和培养人才
叶燕武

  编者按:自9月1日起,中国证监会办公厅联合四家证券报,开展了为期两个月“加强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来自派出机构、证券期货交易所、证券期货中介机构等多方人士的积极投稿。从今日起,证券时报将陆续刊登其中的优秀文章。

  

  股指期货的推出,标志着期货公司作为承载主体的中枢职能将更加明确,在发展思路上也将摆脱以前纯营销的路径,更加注重规范、规模、创新、品牌。与之相对应,期货公司面对的客户群体结构将更加丰富,因此投资者服务更加离不开专业化,而专业化能转化为企业价值,进而实现公司专业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的良性循环。

  然而,上述传导链条能否顺畅取决于一个关键环节,即期货公司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我们看到各家期货研究所纷纷涌现的同时,许多公司加大了优秀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行业内分析师的流动性呈加速态势,这表明分析师的市场价值开始显现。

  中国有句古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说商品期货测度的是宏观和产业风险,那么股指期货测度的则是宏观、产业和金融风险的集合体,这无疑会对研究分析工作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日趋复杂,传统独树一帜和行情分析模式正经受越来越多的冲击和质疑,向团队协同和策略模式转移应该是大方向,需要充分发挥宏观、行业、板块、金融等综合协作优势,所谓独木难成林,因此分析师必须依托于团队并在其中承担相应的位置,通过不断钻研和努力,致力于培养和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有现象表明,国内股指期货的推出使得不少期货分析师,特别是从事商品期货的分析师深陷迷茫,是坚守商品期货还是转投金融期货。笔者对此的观点是,金融期货在中国的前景自然不言而喻,但是商品期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依然广阔,如何抉择在于个人对自身能力的综合性客观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符合自身发展的定位。

  究其原因,一方面,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在研究模式和专业素质取向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分析师应注重扬长补短。以股指期货为例,作为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承载主体,股指期货打破了传统股票和商品期货交易的机制和模式。从本质属性来看,股指期货与股票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股票与房地产、债券等同属资产范畴,而股指期货的本质属性是期货,是管理和对冲现货价格风险的工具。 此外,其与商品期货的定价职能也有所不同,国内资本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备的资产价格定价体系,对宏观、行业和上市公司的估值(即价格发现)亦奠定并夯实了根基,因此股指期货本质上是衡量中国资本市场和资产价格波动的指南针。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资源要素进口国,“中国需求”对大宗商品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金融版图的中枢,其实体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将赋予大宗商品今后在各类资产类别中更高层次的地位。目前国内建立的商品期货体系,23个期货品种涉及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等大宗原材料商品领域,已基本覆盖了中国实体经济中各主要行业和相关产业链,而各种产业又与区域和国民经济紧密相连,如衡量通胀的CPI、PPI等指标构成也是由商品主导,且商品期货(如农产品、工业品)所映射的远期价格恰是衡量通胀预期的重要参照。可以说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正在凸显实体经济晴雨表的职能。此外,对于类似公募或私募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基于大宗商品产业链和金融期货相结合的宏观研究,有可能成为承载证券研究重要补充的新型宏观研究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分析师专业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必须依托于团队的协作和发展定位的明确。受益于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期货市场人才结构和集聚效应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有效促进了期货公司专业化研究和服务体系的完善,因此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将成为今后期货公司竞争的重心砝码。 (新湖期货 叶燕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