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3版:评 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2010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时评
实现经济转型需要突破三大瓶颈
谭浩俊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将经济转型作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则从更高层次提出了如何调和与解决经济发展出现的结构性失衡及过于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经济的加速转型,并减少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呢?笔者认为,应突破增长模式、考核方式和分配格局三大瓶颈。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一直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其中,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一度接近了40%。

  但是,事物就是在矛盾中发展、矛盾中前进,也是在矛盾中不断修正和调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出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而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又让出口成为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瓶颈之一。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也正因为如此,增长模式就成为经济转型首先必须解决的瓶颈之一,即如何从过度依赖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拉动,由出口支撑转向消费支撑,更好地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很显然,要扩大内需,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刺激消费、扩大消费就能解决问题的。因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消费没有在经济增长中扮演更好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问题不在老百姓不想消费、不愿意消费,而在于老百姓不敢消费、没有能力消费。

  我们知道,美国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消费型国家,美国老太太负债买房的故事,也一直是中国的专家学者们教育中国人应当善于消费的典型案例。而支撑美国老百姓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的主要原因,除了消费理念外,主要是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公共设施、社会事业等比较发达。然而,金融危机以后,这一格局也彻底打破了,由于就业状况的恶化,收入来源的减少,美国人也开始不敢消费了,储蓄率也一下子由过去的低甚至零上升了5、6个百分点,而储蓄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则将减少消费几千亿元。

  对于一贯奉行勤俭持家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显然依靠理论上的启动消费、舆论上的刺激消费是不够的。因为,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逐年下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公共事业的不发展、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等,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要求老百姓主动消费、加快消费、积极消费。

  所以,要想让消费成为“十二五”经济增长、经济转型的主要拉动力量和推动力量,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瓶颈,通过减税、让利、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遏制垄断行业的收入增长、消除和减少腐败与灰色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等,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减少老百姓的消费顾虑。

  而要实现经济的转型。推动增长模式的转变和分配格局的调整,就需要突破已经饱受诟病的考核方式瓶颈,即政绩考核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都与目前的政绩考核方式密不可分。

  为了GDP,可以不顾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民众的权利,为了财政收入,则可以不断地挤兑居民收入,使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使居民收入增长远低于财政收入增长。而财政收入的使用,也没有实现理论上的公共财政,而是大造政绩、大造GDP。

  在这样的考核体制下,还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转型呢?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还如何能够提高呢?老百姓的收入不提高,消费需求还如何扩大呢?

  “十二五”将淡化GDP,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信号。但是,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兑现,才是最重要的。否则,经济转型仍将前路艰难。如果能够突破这三大瓶颈,我想,实现“十二五”经济转型是大有希望的,而中国经济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