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8版:中国股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下一篇 4   2010年1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追涨青年到安静的价值博弈者
爱尚涨停

  遭遇暴跌大亏

  1996年年底,我在深圳首次接触到股票。尽管旁观了12月12日以后指数的4个跌停板。但是由于身在局外,并没有觉得恐怖,反而觉得神奇——原来钱的变动可以这么大。到了1997年底,我专门选择在圣诞节去证券公司开户,等到股东代码卡办理下来,已经是1998年1月12日了。在等待的日子里,我在心中模拟买入的一只股票——天大天财(现在叫鑫茂科技)000836连续涨停,2周时间翻番,不由得对自己大为叹服,于是一正式成为股民,就立即买入两只股票(当初分仓据说是为了分散风险,其实是指望东方不亮西方亮)。

  那个时侯,家里没有电脑,要看盘得去证券公司,平时收音机也可以解一下燃眉之急。于是在我第一次买入股票次日的中午,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考试之外的黑色——1998年1月13日,在香港百富勤公司倒闭的外力作用下,沪指盘中跌到1110.08点,比起1月12日的收盘指数1226.96点,下跌了9.52%,考虑ST股票的跌停幅度为5%这一因素,沪指下跌9.52%意味着大盘几乎跌停。毫无意外,我买的2只股票最大跌幅都达到跌停,我毫不犹豫地割掉。

  十年磨一剑

  从此我开始了股市的不归路,在没有任何操作原则可以借鉴的前提下,这种旅程自然是心惊肉跳、阴暗晦涩居多。亏损是必然的,不服输也是必然的,于是去购买了一些股票书籍研究。那几年合计下来总是没有赚到钱,但是读的书的确不少。从张松龄的《股票操作学》到唐能通的《短线是银》,还有童牧野、李志林、钟麟等等。其中张松龄的《股票操作学》是找股友借的,我把大张大张的白纸裁成本子模样,花了一天一夜手抄,尽管一知半解,但是绝对很虔诚的在研究着。而坐标纸,我是成打成打的买,手绘K线图;每个周末,我还会去证券公司门口买证券报,研究里面登出来的所有个股日线图以及专家评论。学习的结果是变着法子运用各种技术指标以及各种小技巧来实战。现在一一回想起来,这些细枝末节的方法,在没有正确的大局观支配之下,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在1998年之后的十年时间里面,沿着涨停板、主升浪的核心思路,我不断地揣摩、实战、总结,其间曾经彻底绝望,也曾“破产”彻底离开股市数年,但是市场的魅力、思想的变革让我一次次重拾信心重返市场,且收获斐然。类似凌钢股份在2003年的4个连续涨停板、昌九生化在2004年2月的3个连续涨停板、柳钢股份在2007年6月的5个连续涨停板、波导股份在2009年4月的4个连续涨停板等等,都无一例外在加速临界点跟进,最高位置附近出局。至此,直到2009年,经过无数次的追涨经历,经历无数的悲喜交加,盈利和止损,总算在狙击涨停、捕捉主升浪方面形成一套严格的操作体系。往日那种买股之后暗无天日、忐忑不安、彻夜难眠、浑身冷汗的感觉一去不复返。在不断的追涨停、获利(止损)、空仓的循环中,我逐渐养成了淡定的素养。

  股海中神秘的面纱

  如果说从前我是一个超级短线爱好者,那么现在我已经不是了。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研究的裂变,并且目睹资金背后的那些事儿,逐渐展开对价值投机的爱好性研究。而起源也很有意思,也是来自于一只股票——大连金牛(后更名中南建设)。这只票在2009年初曾经短线参与过,没有怎么赚钱,因为买入之后并没有实现连续涨停,因此根据狙击原则出局而另选它股参与。但是在后面的日子里,尽管此股走的不温不火,却在我出局之后涨了6倍,整个综合涨幅则高达10倍。不动声色之下,此利润远远高于短线进出的利润,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转而奋发研究其中的奥秘,从而揭开了股海中另外一幕神秘的面纱。

  整个2010年,我都沉浸了在价值投机策略的研究上面了,到现在为止,我可能只是领会了其中极小一部分内容,但是其关于MACD指标背离之类的观点,在我的价值投机个股抄底策略上极为有效。近期的大元股份、ST皇台、*ST高陶都无一例外的遵循了价值投机策略,也获得了不菲的心得。而个股的技术分析,则永远从属于个股的基本面。从当年的追涨青年,到现在尝试做一名安静的价值博弈者,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必然,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应该说,不论是基于狙击涨停板个股的主升浪行情,还是基于价值投机体系的潜伏之旅,其最大的一致性即在于确定性。如何将不确定性降至最低,如何不怕踏空不怕持仓,如何不迷信权威,如何不盲从大众,如何自我升华,如何远离股市、远离恐惧、远离贪婪,如何一觉睡到自然醒,都将是我们所有普通投资者终身努力的目标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