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3版:评 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下一篇 4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增长加快 紧缩有望加码
陈 伟

  11月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速企稳后有加快回升的势头,但是与之伴行的是节节攀升的通胀水平,11月无论是CPI还是PPI都创出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我们认为,决策层有必要释放更强烈的紧缩信号,以保证明年经济实现结构优化基础之上的平稳增长,为“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个好头。

  经济增长加快回升

  11月数据再次验证了在下半年以来需求持续回暖,企业去库存化已于三季度末基本结束情况下,由新一轮企业再库存化拉动的经济增长已于四季度启动。

  外需方面,增长形势远超预期。11月当月出口规模达到1533亿,创有史以来单月最高纪录,同比增长达到34.9%,比上月增加12%,而这主要归因于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持续好转。考虑到美国还将出台进一步措施刺激消费以及经济增长,明年中国出口仍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速。

  内需方面,保持着稳步回升的态势。如投资,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0698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11月投资增速达到29%,大大超出10月23.7%的水平;经济企稳回升带来的企业利润好转也开始刺激企业投资,如钢铁行业投资增速从1-10月累计的1.6%快速回升至1-11月的9%。

  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速。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24亿元,同比增长18.4%,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两类商品消费增速突出,第一,受通胀预期下居民保值增值的心理驱动,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速从1-10月的43.7%上升为11月的45.8%;第二,消费升级类产品热度不减,通信器材类增速从1-10月累计的18.5%上升为11月的19.2%,汽车增速11月也保持了34.5%的较高增速。在需求持续增长,企业积极展开再库存的情况下,企业生产也呈现较好的局面。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比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而考虑到这是在去年同期19.2%高基数之上取得的,工业增加值环比相对于10月增速更快。随着十一五能耗指标提前完成,前期许多抑制重工业部门生产的措施已陆续解除,由此也就导致重工业生产的反弹,增速从10月的13.2%回升至13.6%。

  工业增加值继11月提升后,未来仍将保持稳定回升的态势,而这也意味着与工业增加值保持同步增速的GDP同比增速也将在四季度见底后回升。

  通胀水平上升超预期

  比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更猛烈的是通胀水平。 继10月CPI创新高后,11月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创出2009年以来的新高。其中推动CPI上涨的主要是食品价格,当月上涨11.7%,比上月增速快1.6%,贡献了CPI新涨价因素的76%。 而非食品价格上涨也较快,11月同比增速从上月的1.6%上升为1.9%,其中,居住类价格涨幅贡献最大,11月同比上升为5.8%。

  PPI涨幅也比较突出,同比上涨6.1%,比上月加快1.06个百分点,环比则从上月的0.7加速为本月的1.4%,涨幅创出10年来新高。其中,受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影响,工业品上游价格上涨比较明显,如采掘业价格从上月的11.8%上升为14.6%。

  通胀的蔓延无疑为明年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结构转型增大了难度,如我们注意到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持续攀升,已经给中下游企业增大了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而部分企业为减少损失,不得不开始减产或将更多资源也投入到涨价产品的囤积、炒作方面,这无疑是不利于制造业再库存化的延续以及正在展开的产业升级;而居民层面,由于担心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也开始把更多资金用于房地产的投资,如10月居民存款存量下降了7000多亿,由此也就使得房价在屡受政策调控后,11月仍保持环比上涨的态势,这显然是不利于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以及未来消费增长持续的。

  政策调控有待强化

  可以预期,12月在翘尾以及蔬菜价格环比回落等因素作用下,CPI将出现明显回落,但这并不表明物价调控任务可以减轻,应该看到,当前刺激通胀上升的因素仍较多。

  如就国际市场来看,虽然美国经济在逐渐地好转,但美联储为尽快推动经济复苏,刺激就业好转,仍会较长时间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这无疑会激发大宗商品上涨,如近期原油价格再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这无疑加大了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就国内来看,明年年初刺激物价水平大幅度走高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政策层面出台更有力的紧缩措施。我们注意到,央行实际上已在加快回收流动性,如11月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抑制过快的信贷和流动性增速,近日也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由于央行近期不得已放弃了通过加息来抑制货币和信贷需求的手段,这就要求央行必须对货币和信贷供给施加更严格的控制。因此,我们预计明年新增信贷的控制指标将很可能小于市场预期的7万亿规模。而这肯定会对明年初的经济增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贷款增速放缓带来的投资增长减速将会减弱10月以来开始的企业再库存力度,从而影响明年初企业生产。对于这种经济阵痛,我们不必过于担忧,因为明年初外需增长的稳定将会为国内调控创造好的条件,国内经济不会因此出现过度下滑,相反经济短期减速带来的通胀水平降低,将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明年十二五规划激励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优化的要素供给,也有利于减弱因通胀而导致的收入分配格局恶化局面,为十二五规划所鼓励的消费升级创造更合适的社会物质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基础之上的平稳增长。

  (作者单位:民族证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