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0年1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经济时评TitlePh

依托城镇化破解宏观调控难题

2010-12-2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马 涛

  据预测,今年我国GDP总额将突破37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进入发展关键期和改革胶着期,会面临更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国际经验表明,并非所有踏上工业化征程的经济体都能顺利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比如阿根廷、墨西哥、伊朗等国,而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关口。在国内外各种不确定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亟待破题,寻求正解。

  宏观经济面临诸多难题

  流动性泛滥、内需不旺、产业结构失衡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显著特征。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外需持续低迷,内需扩大仍要假以时日,而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货币信贷大量投放,而实体经济新增长点尚需培育,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宏观经济面临复杂局面。孤立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增加其他问题的严重性,宏观调控将归为“零和游戏”。譬如,回收流动性意味着货币供给减少,而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均存在很大货币需求。

  另外,我国宏观经济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持续30年高增长,进入经济转型关键期,中国能否创造奇迹,至今仍未可知。国内CPI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幽灵”再次光临,经济周期呈现高频化、短期化特征,经济空心化、泡沫化迹象凸显,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但未来操作不可预见。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但对于未来可能触发价格抬升的基础性因素,仍然没有明确处置方案。

  从国外看,全球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出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货币战争山雨欲来,美国接连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长期的通胀压力在持续积累,各种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全球经济复苏长度、难度可能超过预期。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中国经济每走一步,都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反应。

  城镇化是破解难题“肯綮”

  破解宏观调控各种难题,需“药中肯綮”,方能“如鼓应桴”。城镇化恰恰是解决各种难题的“肯綮”之所在。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是“十二五”起步的重要依托。

  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稳定扩大内需。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住房投资需求将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增加特别是中等收入阶层人数逐步上升,无疑会大幅提升消费需求,对普通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而内需的扩大,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收入,起到改善民生的作用。

  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一方面,城镇化创造的投资需求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钢铁、水泥等行业普遍产能过剩,兼并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是必要的,但非治本之策,强力推进则短期成本很高,城镇化创造出的投资需求,成为消化这些过剩产能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城镇化创造的总体需求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导向。与城镇化相关的各类产业,从基础设施、制造业到营销、餐饮等服务业,都将获得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

  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减轻流动性管理压力。流动性的周期性过剩是困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题。过剩的流动性不但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还会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增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在明确的城镇化政策导向下,过剩的流动性将不再过度偏重于炒作资产价格,而是转向流入与实体经济紧密关联的建设领域,从而实现流动性的合理配置。

  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还将为全球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持久影响,帮助世界尽快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市场需求造成了剧烈冲击,使得全球经济总供求面临失衡格局。在没有新的重大技术突破条件下,超常规的宏观政策刺激在缓解短期危机的同时,在长期内会加剧全球性产能过剩。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所有的短期经济干预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市场需求成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最稀缺的资源。城镇化发展催生的中国市场崛起,将有效弥补全球市场需求的萎缩,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我国目前已经达到这一标准。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以往那种片面发展大城市或小城镇的道路都难以为继,我们不能脱离国情,必须既能使个人、企业和政府满意,又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这就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通过现代化的交通、通信体系,把一个区域内大中小城市整合起来,形成城市网络,通过城市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分工,大城市提供市场,中等城市发展产业,小城市、小城镇增强居住功能,形成合理的经济圈和生活半径。把符合条件的农业富余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保证农民进城“有住所”、“有事干”、“有保障”和“有地位”。这样既能够实现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又可以避免单个城市盲目扩张带来的大城市病,既可以降低大城市生活成本,又可以避免小城镇缺乏就业机会的现象。同时,也能够使市场行为主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实现预期目标:个人收入增加、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第A001版:头 版(今日6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广 告
   第A005版:崛起之路·福建篇之一
   第A006版:崛起之路·福建篇之二
   第A007版:金融机构
   第A008版:海外财经
   第A009版:金融机构
   第A010版:基 金
   第A011版:理 论
   第A012版:股指期货·衍生品
   第A013版:信息披露
   第A014版:信息披露
   第A015版:信息披露
   第A016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产经综合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中小板·创业板
   第B005版:专 版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C001版:C叠头版:投资市场
   第C002版:板 块
   第C003版:个 股
   第C004版:港 股
   第C005版:期 货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数 据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行 情
   第C011版:行 情
   第C012版:行 情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