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抢食私募基金代销 第三方机构初尝甜蜜

2011-01-2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 宁

  证券时报记者 张宁

  借助私募销售的火爆势头,第三方机构或迎来一段繁荣期。

  上周,由一家第三方销售机构推出的国内“对冲基金指数”面世。事实上,包括上海的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诺亚财富、阿尔法基金研究中心,北京的展恒理财,深圳的私募排排网等在内的国内第三方机构,他们的运作已经从最初的收取会员费、提供付费报告,发展到近两年来开始在私募基金的销售上崭露头角。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诸如上海朱雀、深圳合赢、广东新价值等知名私募的部分产品都已经由这些第三方机构的渠道进行代售。据深圳某阳光私募人士介绍,在此过程中,第三方机构一般索取的费用包括固定费用加上浮动业绩提成,其中,固定费用每年为投资者认购资产的1%,另外加上浮动收益的3%左右。

  尽管如此,私募整体付出的成本仍远低于通过银行、券商募资的成本。

  据上述人士介绍,以目前深圳地区的渠道情况而言,如果一家私募通过银行、券商等渠道进行募资,银行、券商除了获得全额销售费以及托管费外,还将获得产品浮动业绩中5%以上的分成。而总部在深圳的某银行提出的条件,更是达到了浮动收益的8%。

  在北京某私募人士眼中,如果运作得好,这些第三方销售机构或将可以成为销售的主力渠道。虽然单家机构提供的客户源不是很多,但多家集合后规模将大幅增加。据悉,该私募的一只产品,正是采取由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展恒理财等数家机构分销的方式,最终产品销售规模达到了上亿元。

  另据介绍,一开始私募基金代销只是第三方机构公募基金代销的延伸,但随着私募行业整体的发展,私募基金代销逐渐成为第三方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

  由于没有公募基金第三方销售牌照,普通第三方销售机构此前从事公募基金推荐和销售业务,主要依靠介绍客户到指定券商或公募基金直销渠道购买基金,而后再从这些机构处收取部分销售费用。但公募基金申购赎回费用较低,与独立开发客户所付成本相比,所得更是微薄。而在并不需要资质监管、且渠道更具话语权的私募领域,第三方所得利润无疑更加丰厚。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广 告
   第A005版:环 球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基 金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产 经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个 股
   第C004版:港 股
   第C005版:期 货
   第C006版:数 据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行 情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