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2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4万亿水利投资不宜重蹈地方融资平台覆辙

2011-02-10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杨冬

  证券时报记者 杨冬

  在日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农田水利建设首次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今后10年总投资规模将达4万亿元,且每年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完成年均4000亿元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据华创证券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2.7万亿元,以此计算,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划拨的水利建设款项将达2700亿元;此外,2009年地方政府投资水利建设资金约700亿元左右。这两项资金合计约3400亿元。尚余600亿元从哪里来?庞大的社会资金将成为主要来源。中央政府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多渠道拓宽水利建设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不过,目前地方融资平台面临的问题较多,能够“符合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委实不多,其发债和商业贷款两个主要资金“入口”均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控;如果让此类平台公司再举融资大旗,将会进一步积聚银行贷款风险以及地方政府信用风险。

  BT模式倒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决水利建设资金的办法,能够有效形成社会资金的聚合效应。所谓BT模式,就是投资方先与政府签订基建项目投资建设合同,然后投资方自行筹措资金建设基建项目,并将完工项目交付政府,政府再按照合同总价分期返还给投资方。

  但目前的情形是,BT模式并未在全国农田水利建设领域推广开来。据了解,目前国内仅广东省实行了运用BT模式建设水利水电项目,其余地区绝大部分依靠政府财政或地方融资平台资金。

  此外,从投资学的角度上,BT模式是政府很好的资金杠杆,政府仅需要向BT投资方支付一定的回报,就可以撬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金。

  从目前社会资金的渠道来看,国内可以为BT模式运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充足的资金。比如庞大的商业银行贷款、基建类信托资金、国有企业资金、民营企业资金乃至社会游资都可以被有效地整合起来。

  可以想象,如果BT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今后10年农田水利建设的实际总投资规模极有可能超过4万亿元,甚至可能高达6万亿元。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基 金
   第A007版:信息披露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产 经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个 股
   第C004版:期 货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数 据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行 情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