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2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高铁盈利之惑

2011-02-1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仁际宇

  高铁到底能不能盈利?这是个难以简单用“能”或“不能”来回答的问题。

  一份被国内媒体广泛转载的世界银行于2010年7月份发布的《高铁研究报告》指出:“从国际上看,高速铁路很少能够完全收回投资,除非是在人口最稠密的长距离交通走廊。政府在考虑建设高速铁路的效益时,也应当考虑到用预算来支持还债这个几乎必然的结果。”

  同时,受到大陆首条高铁京津城际运营第一年亏损数亿元、截至2010年上半年大陆高铁均未能实现盈利、台湾地区高铁大幅亏损等影响,不少分析人士对高铁的盈利能力表示怀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表示:“高铁的投资十分巨大,投入运营后出现较长时间的亏损也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投资高铁可能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不过,从目前全球高铁的运营情况来看,高铁先行国家均实现了高铁系统的盈利。在高铁产业起步较早的德国、法国和日本,高铁系统已经相当发达,他们的高铁处于盈利状态,其中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7年之后即收回了成本。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德、法及日本均有所不同。中国高铁主要由铁道部负责调度和运营,其收入和融资都由铁道部统筹,再加上铁道部和高铁承担一定程度的社会公益服务功能,高铁在中国的盈利前景不能简单地与高铁发达国家进行比较。

  但是,中国高铁要走出去,必然要适应海外市场对盈利能力的更高要求。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在一些人口稠密、车站密度设置合理的发达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高铁项目最终有可能实现盈利,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铁项目可能很难盈利。”

  事实上,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国外高铁项目中的风险。2010年7月15日,南车集团牵头的联合体宣布放弃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朝圣高铁”项目的竞标。南车集团相关负责人当时就表示,中国高铁在成本上确实有优势,但在运营经验上积累不够,海外运营风险很难掌控。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高铁在控制系统、电气设备及部分辅助设施上稍显薄弱,并且运营经验相对缺乏,长期运营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面对类似BOT(建设-运营-转让)的高铁建设模式,中国军团在海外高铁总承包上存在一定的风险。(仁际宇)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焦 点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产 经
   第B004版:中小板创业板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个 股
   第C004版:期 货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