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记者观察 发展静脉产业当从观念转变入手 2011-0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建业
证券时报记者 建业 无论静脉产业的前景有多么光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大多数市民阶层认为静脉产业是一个代表着污染和低质量产品的负面词汇。而如何改变民众的这一主观成见,恐怕应是政府采取行政手段鼓励静脉产业发展以外最应该用功的地方。 此前,镇江市首家静脉产业园落户镇江新区,当地一个市民论坛中迅速出现了大量讨论静脉园的帖子。其内容大多涉及静脉产业园将会带来的污染,负面观点成为主流。而纵观各地上马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内的垃圾分拣、焚烧、填埋等业务大都会引来周边居民的反感。 城市居民对静脉产业的负面印象直接来源于静脉产业无序、低质竞争的现状,以及对静脉产业的不了解。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的静脉模式是由地方政府和拆解企业联盟出钱组建回收公司,由回收公司负责回收相关废弃物,丢弃废弃物需要向回收公司支付费用。 西方国家消费者为产品回收再利用买单,而我国消费者对静脉产业避之不及,两者之间认识上的差距显而易见。事实上,除了城市居民的认识不足,一些从事静脉产业的公司对该产业的认识也十分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就表示,有些工业园多搞些绿化、多建几个污水处理池就标榜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的核心在于“循环”,就像新陈代谢一样,而这些工业园把重点还放在末端治理上。 国外的静脉产业将重点落在循环上,而国内众多静脉园把重点落在垃圾处理上,几乎每个静脉园都配建填埋场、垃圾焚烧厂等争议较大的项目。这种行为在客观上使城市居民更倾向于认为静脉园本身就是个污染大户,对静脉园的看法自然就走向负面。 事实上,静脉产业不可能在人们的负面评价中获得长足的发展,相反,城市居民的积极支持将会极大推动静脉产业的发展。如果消费者们认可再生产品的社会价值,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去采购再生原材料或零部件,甚至进一步将再生产品与品牌理念相结合,促进再生原料市场的正规化发展。同时,再生产品先天的成本优势又可以进一步降低下游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的负担,再次扩大消费需求。 要想创造这个良性循环的经济环境,政府第一步或许应该适时推动再生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这样做能够给消费者吃上一颗定心丸,从而逐步消除消费者对再生产业的误解。 静脉产业与目前主流的由资源到产品再到垃圾的线性模式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的闭环结构。无论对民众、企业和政府,静脉产业都是必由之路。但是,与现有经济模式不同的是,这一产业必须依靠消费者自身的认识转变,政府和企业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只顾着“静脉”,而忘了市民的“心肝脾肺肾”。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