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5月3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理性看待采购经理指数回调

2011-05-03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谭浩俊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5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一个月的短暂回升以后,4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再度出现回调,回落到52.9%,环比回落了0.5个百分点。其中,衡量经济景气程度的主要分项指标,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回落更加明显,回落幅度超过了1个百分点。预示着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比较明显的调整过程,经济增速下降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应当说,4月份出现新出口订单指数的回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地的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要么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元气大伤,要么经济复苏十分缓慢,需求增长缓慢。即便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的欲望仍然比较强烈,但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进口中国产品也会受到多方限制。

  也正因为如此,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以及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遗憾的是,新订单指数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预示着国内消费需求也没有有效启动,没有能够对经济形成强大的拉动效应。

  为什么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需求政策的大背景下,消费需求仍然没有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呢?一是上下游产品的成本张力都很强,成本压力很大,很难与市场形成互动。二是房价持续处于高位,而调控措施的不断加码,使市场处于高度僵持的状态,需求被阶段性遏制;三是在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下,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实体企业资金矛盾越来越尖锐,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越来越窄,资金成本越来越高,使企业需求严重下降;四是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尤其是普通消费品、生活必须品的消费需求受到严重遏制,使终端消费成为整个消费链的瓶颈,导致消费渠道不畅。

  所以,4月份PMI的再度回落,既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也传递出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信号。“控物价”依然是头等大事,但制造业景气度不高、实体经济复苏缓慢以及消费不振的问题,也必须加以解决。否则,一旦出现滞胀现象,问题将更复杂,后果也更严重。而要解决可能出现的滞胀问题,就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适度微调。

   第A001版:头 版(今日2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基 金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综 合
   第B003版:数 据
   第B004版:数 据
   第B005版:数 据
   第B006版:数 据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