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5月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员工频繁挪窝私募贴本留人

2011-05-09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胡 晓

  证券时报记者 胡晓

  近几年阳光私募发展迅猛,部分业绩持续较好的阳光私募公司规模已经与小型公募基金公司无异。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以资产管理作为主业的阳光私募,正在经历和公募基金一样的人才荒以及人员流动快的痛苦。为了留住人才,稳定投研团队,部分阳光私募甚至不惜贴本留人。

  8位明星私募基金经理离职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今年以来至少已经有8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其中不乏昔日的明星投资经理。近日,原康成亨投资总监韩俊刚离开旧东家,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并开始筹备新产品的发行。除此之外,东方港湾的但斌和钟兆民业已和平“分手”,而邓继军也离开了金中和。

  事实上,不仅仅是投资经理变动剧烈,阳光私募公司旗下研究员变动更是频繁。上海一家大型阳光私募公司研究员透露,该公司2009年以来,大部分行业研究员都已经换了一拨人,有些行业甚至已经换了3至4个研究员。

  “公司核心投研人员变动过于频繁,对于公司的业绩影响非常大。因为新上任的研究员或者投资经理首先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此外,还需要时间和投研团队其他人员磨合。在这段磨合期间,公司肯定不能指望他们能为公司做出贡献。”深圳一家阳光私募公司负责人表示。

  为留人不惜血本

  为了能够稳定公司投研团队,不少阳光私募公司绞尽脑汁。记者获悉,上海一家阳光私募公司为了稳定投研团队,防止研究员跳槽,虽然2010年没有盈利,仍然掏出老本,用于年终奖的发放、提高工资以及员工福利待遇的提升,如旅游、购物卡发放等等。据该公司一位研究员表示,虽然去年公司没有实现盈利,但是相比盈利颇丰的2009年,去年员工待遇不降反升。

  除了福利以及基本工资的提升外,部分阳光私募公司开始引入合伙人制度,让渡部分股权,吸引新的合伙人共同创业,此外,还有部分公司制定了研究员晋升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一些研究和投资能力突出的研究员,将有成为投资经理和获取股权的机会。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市 场
   第A007版:信息披露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人 物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综 合
   第C003版:数 据
   第C004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