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5月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新基金发行大干快上 基金公司陷入三大误区

2011-05-09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朱景锋
官兵/漫画

  证券时报记者 朱景锋

  自2009年以来,基金业连续两年交出规模和份额双双下降的尴尬成绩单。与此同时,阳光私募和券商集合理财近两年来发展迅猛,规模和数量双双大幅增长,对公募基金业构成了强劲挑战。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基金公司不约而同把发展壮大的希望寄托在新基金身上,去年开始实行的新基金分类审批即多通道制度成为基金公司实施新基金战略的最重要依据和途径。但造成的结果是,新基金越发越多,基金业整体规模却不增反降,社会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但在现有体制和竞争格局下,基金公司又不能不发新基金,整个基金业完全陷入“囚徒困境”当中不能自拔。

  针对当前新基金发行出现的种种误区和乱象,在上月召开的基金业第33次联席会议上,监管层专门进行了警示。

  误区一:

  不顾现实突击布局产品线

  产品线是指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所拥有的不同基金产品及其组合。一般来说,产品线的丰富是伴随着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升和市场需求逐步完善的,但在多通道体制下,基金公司却出现了无视自身管理能力的强弱,盲目扩充产品线的情况。而且突击布局产品线的情形不仅发生在中小公司身上,大基金公司也卷入其中。

  在中小公司特别是成立较晚的基金公司看来,多通道体制为他们完善产品大类提供了良好契机。这些公司不管业绩好坏,都在忙着报产品搭建产品线,深圳一家小公司目前已经有了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三类产品,在这三类产品表现非常糟糕和部分核心投资人员流失的情况下,该公司依然上报了保本基金、指数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突击产品线的意图十分明显。

  此外,大公司突击产品线的情况同样较多。只不过,和小公司忙于完善产品大类不同,大公司多醉心于产品线的深化。这首先体现在一些大型公司固定收益产品的迅速膨胀,广州一家大型公司曾表示,不会让固定收益通道闲着。

  另外,在主动型产品竞争激烈和投资能力难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大公司把发展目标瞄准了靠天吃饭的指数型基金,拼命发行指数基金,造成指数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即使在主动产品上,一些公司在已存在类似产品的情况下,仍然要发行同样风格的基金。如北京一家大公司已经有两只成长风格基金运作,近期仍要发行一只成长基金。

  监管层有关人士在基金业联席会议上表示,放开基金产品审批通道,目的不是鼓励基金公司多发基金,而是给行业创造通畅的通道,基金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发行产品,自己实现平衡。

  深圳一家大型公司产品设计总监认为,基金公司推出新基金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看好了某个投资机会,从而期望新基金的运作为投资者赚钱。如果自身管理跟不上,发行越多产品意味着运作风险越大,这和新基金发行的目的是相悖的。

  显然,基金公司无论大小,都很难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行基金。

  误区二:

  占尽通道“不发白不发”

  去年证监会实行基金产品审批五条通道同开政策,即基金公司可以同时上报五只不同类型的产品,包括普通权益类产品、固定收益产品、QDII基金、基金专户以及创新基金产品。今年年初,证监会又对指数类股票基金单独实施分类审核。

  多通道的开通,刺激了基金公司发基金的欲望。在上述政策影响下,基金公司出现了同时上报多只产品,甚至有的基金公司抱着“不发白不发”的心态,拼命发产品。

  同时上报多只产品,把能用的通道全部用上,这几乎成了当前所有基金公司的“心声”。

  自去年以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家基金公司在一只产品发行完毕之后,马上会有同类型基金上报,实现所谓的“无缝对接”。

  证监会网站的信息则显示,目前有多家公司上报产品超过三只,如果除去创新通道,基金公司利用较多的是权益类、固定收益类、指数型和QDII四大通道。上海一家大中型公司目前有五只产品待批,五只产品占据的正是上述四大通道。上海另一家老十家公司上报的四只产品同样挤满了四大通道。

  同时上报多只产品的造成的结果是,基金公司在某段时间内可能有多只产品获批,从而造成新基金一只接一只发行甚至同时发行多只产品的情况,银行渠道常年保持拥堵状态,单只基金规模越发越小。再加上新基金开放赎回后规模缩水严重,诞生众多“迷你”基金。

  误区三:

  同类产品发行“一窝蜂”

  在基金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为了实现规模增长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业绩驱动、创新驱动是两大策略,而在当下,要实现可持续的优异业绩可以说难上加难,于是不少公司企图通过产品发行特别是创新产品发行带动规模增长。只要一家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受到了市场追捧,其他公司马上会纷纷跟进,推出类似产品,从而造成同类产品一哄而上、一窝蜂发行。

  近两年来,基金业最炙手可热的品种当属分级基金。确实有因为分级基金的发行带来规模增长的成功案例,如2009年长盛基金发行长盛同庆,令该公司有效规模增长约一倍。去年银华和国联安推出的分级基金在上市后交投活跃,持续保持净申购状态,规模增长迅速。为两家公司带来丰厚回报。

  或许是看到了成功的示范效应,基金公司纷纷上报分级基金,分级基金一时间成为基金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和“救命稻草”。

  据证监会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已经上报等待获批的各类分级基金达到18只,这当中不仅有指数分级基金、还有主动投资分级基金、债券分级基金,截至目前已经成立运作的分级基金也已经达到15只,另有四只分级基金获批。上报分级基金的不仅有大型公司,一些小公司和新成立的公司也十分积极。

  除了分级基金热之外,实际上当前基金业还存在保本基金热、QDII基金热、指数基金热、主题基金热等热潮,正是多通道的实施,为同类产品一窝蜂发行提供了可能性。

  国投瑞银基金以产品创新和率先推出分级基金闻名业界,但在该公司看来,和产品创新相比,好的投资业绩才能实现基金公司自身的良性发展,业绩是根本,产品只是辅助。很显然,在各类产品一窝蜂发行的当下,很多公司将业绩和产品的关系本末倒置,从而误入歧途。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市 场
   第A007版:信息披露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人 物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综 合
   第C003版:数 据
   第C004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