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5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券商重拾魅力 基金人才回流

主要流入券商的资管部门或自营部门

2011-05-1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黄兆隆

  证券时报记者 黄兆隆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基金人才正回流券商,显示出追求“绝对收益”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大,一改从前券商人才跳槽基金公司的惯例。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获悉,原农银汇理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王牌基金经理栾杰已离职,并正式加盟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担任该公司投资总监。资料显示,栾杰7年基金从业投资业绩十分优秀,且具有丰富的带领投研团队经验。

  在中国基金业创立之初,券商人才可谓基金公司的中流砥柱,曾经市场上只见优秀投资人才从券商流往公募基金。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微妙变化。2009年,南方基金副总经理王宏远投身中信证券自营部;2010年以来,包括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苏彦祝,专户投资管理部副总监付罗龙,固定收益部总监助理万晓西,以及原招商先锋基金经理刘树祥均加入第一创业证券资产管理部。

  “比起公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追求绝对收益,既可以满足投资者保值增值的理财需求,又不再日夜煎熬于排名压力。”一位“转投”券商的投资经理感叹。

  此外,与私募基金和券商资产管理相比,公募基金还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虽然基金公司一直呼吁股权激励,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相比之下,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兼具公募基金运作规范和私募基金机制灵活的优势。一些券商如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为了留住并吸引优秀的人才,已制定了一套到位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据了解,这种激励制度可以看成是一种“类合伙人制度”,将投研人员的收入与产品的投资业绩直接挂钩,从而能很好地调动起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实现每一个员工的个人收益和公司、投资者完全趋同。从实践看来,这种激励制度确实颇具吸引力。2011年上半年已有3名基金公司的成熟研究员“投奔”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

  实际上,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政策的放松,以及即将施行的券商理财产品备案制,都将促使券商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发行呈现几何式增长,带来整个行业的发展新机遇,并将吸引更多人才。

   第A001版:头 版(今日64版 )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专 刊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专 刊
   第A009版:深 港
   第A010版:基 金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综 合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人 物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
   第D037版:信息披露
   第D038版:信息披露
   第D039版:信息披露
   第D04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