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5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A股:短期中性 中期乐观

2011-05-1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宏观经济短期的类滞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是阶段性的,不会使中国失去竞争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在进行,中国人也依然勤奋,中国优势不会消失。

  中国经济自平衡的力量很强

  证券时报记者: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通胀的压力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不断收紧,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否已开始显现?您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否乐观?

  陈志民:紧缩政策的影响在一季度已经有所体现,一是大部分企业的成本上升,二是企业的现金流较紧张,这种情况二季度还会延续。不过,近几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已出现短期化的趋势,一旦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影响,宏观政策就有可能会适当放松,因此,这应该是一个时间与空间都比较小的调整周期。

  2011年中国经济应该是常态化的一年,宏观经济可能会出现一个类滞胀的阶段,但短期的类滞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是阶段性的,不会使中国失去竞争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在进行,中国人也依然勤奋,中国优势不会消失。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市场经济的效率在提升,经济内生自平衡的力量很强。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福布斯的富豪榜上,排第一的是李彦宏、第二的是梁稳根,还有张敬东、马化腾等人。他们都是白手起家,富豪不再是地产商或有背景的人,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国经济机制正逐渐健全,每一次经济调整过程中,都有优势企业在不断成长,而问题企业则在不断被淘汰。

  总体上,对中国经济我持乐观态度。2003年我在美国,总有人宣扬中国银行业破产论,结果2006年开始,中资银行股反而成了香饽饽;现在市场又在不断担心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滑,这会否最后被证明也是个伪命题呢?

  我们往往有太强的忧患意识,建议大家乐观一些,不要太担心。

  证券时报记者: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您怎么看?

  陈志民:现在还很难说是新经济周期的开始,我们还不具备这个条件,短时间内,要靠消费、新兴产业带动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还是很难,这应该是一个长远的经济目标。

  股市在震荡中蓄势

  证券时报记者:自2009年以来,股市一直在3000点左右震荡,您认为今年股市大概率会走出什么行情?

  陈志民:今年股市将继续震荡,很难走出单边行情,更多是为明年蓄势。结构上跟去年不一样,银行、大消费等股票应该有所表现,指数也相对平衡,但部分去年涨幅过大的中小盘股票可能会持续下跌。

  海外的中资股普遍被看好,以银行股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港股比A股贵。从大类资产比较来看,以银行为代表的低估值股票已具备投资价值。事实上,无论从估值还是宏观经济、大类资产比较来看,A股都已具备投资价值,可以说,股市上涨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投资者之所以缺乏信心,是市场自身内在的动力出现了问题,是股市内生的造血功能、自平衡机制出了问题,股市内在的良性循环还需要一些时间来修复。但市场正在孕育一种向上的力量,总体上,短期市场可能偏中性,但中期乐观。

  创业板将大浪淘沙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待今年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的下跌?现在是否在挤泡沫过程中?

  陈志民:今年以来创业板和中小板股票下跌,主要源于业绩低于预期、估值下降双杀,因此下跌幅度比较大,个别股票从最高价已跌逾60%,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去年我们就觉得创业板可能会低于预期,但低于预期的程度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直观感觉,创业板的价值回归还需要一些时间,未来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创业板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未来,其中优秀公司的价值会重新被发掘,就像2001年泡沫破灭后,有些股票跌到只剩原来的10%,但后来还是有中联重科这样利润增长80几倍、股价翻30倍的公司成长起来,而那些业绩差的公司则可能被ST。所以,过一阵,也许就该到创业板去淘金了。

  优势周期股可能穿越周期

  证券时报记者:周期股的估值修复行情,会否继续?

  陈志民:政府主导的产能控制(如水泥)以及市场主导的产能淘汰(如空调),致使行业供需格局发生剧变,强势企业盈利能力屡创新高。这就是本轮周期股行情的主要逻辑。

  2008年以来周期股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经济周期波动与竞争环境改善下的企业竞争力提升两条线胶着前进,对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与公司更多要看后面的主线,如果只看到其中一条线,很容易把很多优秀公司漏掉。近几年的情况是,自上而下看,行业可能是从波峰走向波谷;自下而上看,公司的基本面却不一定会向下,因为行业集中度在提高,优势企业正在集中。比如家电,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家电行业经过激烈的市场拼杀,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个别子行业前两大公司的市场份额近90%。

  未来,中国也许会出现宏、微观的背离,即GDP增长没有惊喜,而企业盈利屡创新高。事实上,前些年,水泥、工程机械、家电等周期成长股的利润,就超过了消费品。

  另外,还要关注周期性行业与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与比较优势,过去我们看一家公司要看是否有好的管理团队、财务报表、技术优势,现在则要看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任何的经验主义都可能成为思想的束缚。也许从比较优势与全球分工的角度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奇迹,也许中国真能产生类似通用这样的公司。

  消费领域要特别重视新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在去年倍受追捧的消费股,投资逻辑是否改变?

  陈志明:对消费股不能一概而论。未来的投资方向应该锁定两点:一是随着三四线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中低端的大宗消费品将快速发展;二是要特别重视新模式,新一代人的新消费模式,消费领域将不断出现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网购的兴起正对传统经销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以惊人的力量改变商业格局。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在渠道环节占有过多利润,如果企业家们对此不够敏锐,没有新思路改变现状,此类股票估值重心下移不可避免。

  证券时报记者:未来你看好什么行业?

  陈志民:短期看好银行、食品饮料、商业零售,中期看好轻资产特征的高端制造业,过去十年,A股市场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对中国有特色的轻资产特征的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发现。这方面,QFII的价值发现功能比我们强。

  (杨波)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市 场
   第A007版:数 据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人 物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调 查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