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克观银行 “影子银行”问题有多大 2011-05-30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罗克关
银行存量资产存在的风险会否演化成损失,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内因须看对于风险的准备是否充分,外因须看经济走势是否给银行调整的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随着监管层近期多次强调“影子银行”和风险忧患意识,海外机构对于中资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看法开始再次有趋向谨慎悲观的势头。 5月25日,标准普尔的媒体电话会议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迄今仍然无解的政府平台贷款。标准普尔分析师在会上颇为含蓄地表示,近期无论是来自央行的货币紧缩压力还是来自银监会的监管标准提高压力,都不会直接对银行利润造成影响,问题的根源仍然是过去两年间银行放贷的不谨慎行为。 在此之前,5月16日美银美林也在一份报告中提及银监会近期不断强调的“影子银行”问题。美林认为,中资银行不断增长而且以往甚少被监管层纳入视野的“表外业务”以及“表外业务之外的业务”,将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目前的资本和拨备造成较大的侵蚀。美林估算,目前中资银行这两块业务的规模,大约占到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10%~20%,相当于25%~60%的银行贷款总额。 这些机构对中资银行资产质量的重新关注,多少有些出乎市场意料之外。至少在笔者的印象当中,自从去年底平台贷款“解包还原、分类处置”的专项整治逐渐淡出媒体视野之外后,甚少有机构对中资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老调重弹”。国内分析师出具的报告则开始相对乐观,认为在监管举措不断出台的情况下,中资银行以往为市场所担心的资产质量问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以化解。 目前,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的情况究竟如何?外界对此很难有详尽的了解。但是梳理过去两年间监管层关注点的变化轨迹,则可以看到如下一些变化。 最早纳入监管层视野的问题是存量资产的风险。2009年至2010年初,银监会的重点在于通过“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督促银行在极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下谨守风险底线。同时,监管层还启动了排雷行动,对房地产贷款和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进行逐一排查,要求银行完善其中的风险点。 此后,银监会开始逐渐关注到银信产品作为资产证券化替代渠道可能带来的风险。2010年8月,银监会正式下文,切断了银行和信托公司目的在于将银行信贷资产表外化的业务创新渠道,并一度引发系列连锁反应。 但伴随着这些关注点的不断变化,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充足率的要求开始水涨船高。此外,还必须提到的一点是掀起业界轩然大波的2.5%拨贷比要求,尽管最终银行获得了比较充裕的缓冲时间,但银监会试图对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各种无法预知风险提前准备的心态已显露无疑。 从监管层两年间陆续出台的措施来看,银行的存量资产因2009年~2010年两年间的高速扩张而存在风险隐患已是不争事实。但是,风险是否会演化成损失,则取决于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因须看对于风险的准备是否充分,外因须看经济走势是否给银行调整的机会。 从监管层一系列的准备动作来看,防患于未然已是基本态度。但在经济走势这个最大的外因上,目前宏观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无疑也将给银行账上的风险隐患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海外机构态度的细微转变还是值得我们引起足够警惕的。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