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5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鹏眼TitlePh

人民币升值外储真的没损失?

2011-05-3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黄小鹏

  去年2月份,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高额外储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项沉重负担。当时的观点是,以人民币中长期对主要货币升值20%计,中国当时的外储将损失4800亿美元,中国人过度节俭并输出储蓄,注定是连本金也无法收回的亏本买卖。有读者朋友提出一个反驳,意思是外储是用美元表示的,不管人民币升值多少,1美元总是1美元,不存在什么损失。当时由于忙于他事,对这一问题没有细想下去。

  没想到一年多以后,关于升值是否会导致外储损失这一问题,在官方两大部门之间引发了一场争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张岸元先生不久前指出,近7年来的新增外储由于汇率的变化损失了2711亿美元。随后,外汇管理局回应称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外储损失。外管局的观点是,汇率变动导致外汇储备折算成人民币的账面价值变动,并不是实际损益,也不直接影响外汇储备的对外实际购买力。由此看来,外管局所给出的理由和去年那位朋友的论据基本相同。

  那么,这两种观点之中,到底谁有道理呢?在外储不兑回人民币的情况下,这种损失就真的只是账面损失吗?我们不妨先从一个鲁滨逊式的案例说起。

  假设地球上有甲乙两个部落,甲部落生产粮食,乙部落养羊。为互通有无,两部落之间按100斤粮食对1头羊的比例进行贸易,双方都能消费到合意数量的粮食和羊,没有盈余和赤字。如果年年如此,这个游戏就可以永远地玩下去。

  假设现在甲部落的生产技术因某原因而突然提高,原来的等量投入可以生产200斤粮食,如双方消费不变,且相互贸易数量和交换比率保持不变,那么,甲就只能把剩余的粮食储存起来,这些粮食可能用于未来进行消费升级,比如酿酒,100斤粮食酿酒1桶。假如乙特别喜欢超前消费,对美酒急不可待,这样,在保持原贸易平衡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提出向甲另借入100斤粮食,甲放弃当期对酒的消费,而乙提前享受到了美酒,双方在欠条上写下“乙欠甲1只羊”。100年以后,乙欠下甲100只羊。

  可以想象,如果乙的生产率一直不变,那么这个游戏终究会有崩溃的一天,因为乙对甲的欠债会越积越多,最终无法偿还。为保持贸易平衡,使双方贸易能继续下去,这时双方坐下来商量调整交换比率,比如说,1只羊换50斤粮食。因为1只羊换到的粮食减少了,乙为了弥补过去100年超前消费的错误,只能大幅减少对自己产品(羊)的消费,把节省下来的羊偿还给甲。由于双方的交换比率现在是50:1,100只羊的欠账对应着5000斤粮食。

  这样,从表面上看,甲还是拥有100只羊的债权,看上去丝毫无损。然而由于粮食升值,这100只羊对应的粮食只有5000斤了,即甲的债权只有5000斤粮食了。假如,当初在欠条上记下来的不是“乙欠甲100羊只”,而是“乙欠甲10000斤粮食”,那么,就算是现在双方的交换比率发生了变化,甲的债权不变,仍然是10000斤粮食。

  这时甲追悔莫及,当初为了获得“乙欠下甲100只羊”这张欠条,付出了10000斤粮食,到头来,这100只羊却只对应着5000斤粮食,白白亏掉了5000斤粮食。问题出到底在哪儿呢?显然,这个欠条是关键。

  如果将甲乙两个部落换成中国和美国,那么,汇率变化导致外储损失就是明摆着的了。一方面,中国由于是后进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快,要让两国贸易游戏能继续玩下去,人民币升值是必然。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储蓄大于消费,而美国消费大于储蓄。比甲国更不幸的是,在现代经济中,一国的过剩储蓄无法以实物形式储存,中国不得不向美国输出资本。然而更不幸的是,输出资本却只能以美元来计价,也就是说,他注定只能开立“乙欠甲100羊只”这样的欠条,而无法订立“乙欠甲10000斤粮食”这样的合同(经济学上称之为本币有“原罪”)。这样,本币升值之后虽然贸易条件大大改善了(以前要100斤粮食才能换回一只羊,现在只要50斤),但此前所积累下的债权以美元来表示,丝毫没有发生变化,但所对应的本币数量却出现了大幅减少。

  今天,我们所积累的大量外储大部分是当初出口换来的,虽然美元还是当初的美元,但它已经远远低于当初用于出口的等量商品的目前价值了。从这个鲁滨逊式的实物经济模型下可以发现,外储损失与汇率直接相关,而与是否转换成本币无关。另一个例子,我相信更有说服力。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1美元价值为1/35盎司,日元、马克按各自含金量与美元挂钩,汇率固定。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其结果是金价上涨,美元瞬间贬值15%,日元、马克对美元升值,这时候,虽然日本和德国并未将其外储转换成本币,但其持有的美元的含金量却出现了实际的下降,损失绝对不是什么账面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在实物经济和金本位下,这种交换比率或汇率变化直接导致外储损失,更为直观,但今天纯信用货币条件下的人民币美元汇率问题,本质而言与此是完全相同的。在实物经济下,“外储”对应的价值是实物,在金本位下,外储对应的是黄金,而在今天的纯信用货币条件下,外储所对应的应该是当初创造这些外储的实物。

  当然,承认人民币升值导致外储损失,并不是要以此为由来否定人民币升值。这种奇怪的逻辑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思维。恰恰相反,货币要反映经济的基本面,特别是反映长期内不同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如果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持续高于外国,拒绝本币升值,只会积累越来越多的贸易盈余,这种盈余累积时间越长,累积的存量越大,到了不得不升值的时候,其导致的损失就会越大。

  相反,如果我们动态地调整汇率,控制住作为流量的贸易盈余,那么外储的存量就不会出现失控式膨胀。在动态的升值过程中,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存量外储的损失。否则,资本输出时间越长,数量积累越多,本币升值压力也就越大,而一到升值时,其所导致的损失也就越大。

   第A001版:头 版(今日6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专 题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中小板创业板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