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6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净值下挫 私募客户沟通变成问罪会

2011-06-13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余子君

  证券时报记者 余子君

  4月以来,A股市场大幅下挫,受累于此,不少私募净值折损严重,部分投资者由于不堪忍受亏损,致电阳光私募,质问甚至辱骂客服。

  由于最近净值表现不好,深圳一家阳光私募基金公司频频遭到客户“骚扰”,为此,该公司举行了一场电话会议,和客户沟通近期旗下产品表现不佳的原因、未来A股市场的走势以及该公司接下来的投资策略。但是会议一开始就演变成为一场问罪会。

  第一个客户开口就质问:“净值下跌这么快,怎么就不控制风险呢?作为专业人士,你们对风险防范怎么就这么差呢?”紧接着,第二个客户又问:“你们的风格我很明白,跌的时候也能理解,但是跌了后,你们换仓了,仓位也降下来,你们一直宣称的长期看好的品种也不坚持了,这令我很失望!”

  事实上,近期遭遇这种困境的阳光私募不在少数。此前,就有一位投资者在网上发帖,声称他买了上海一家阳光私募公司旗下的产品,当市场上涨的时候,他买的产品不涨或者微涨,但是当市场大跌的时候,产品的跌幅却大大超过市场跌幅。他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致电该公司客服人员宣泄情绪。

  对于这种现象,业内人士表示,这与部分阳光私募的盲目扩张有关。在阳光私募还没有和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联姻”之前,阳光私募的客户主要还集中于朋友圈和熟人圈,这些客户往往对于投资经理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有较强的认同感,而且由于和投资经理本身就是朋友或者熟人,沟通相对较多也较为顺畅,因此,很少出现上述情况。但是自从和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后,阳光私募的募集规模实现了大飞跃,但是由于银行对客户资料保护比较严密,很多阳光私募投资经理和自己的客户并不能顺畅沟通。加上很多投资者可能此前没有投资经验,而是被银行销售人员游说后才购买的,根本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在市场出现大幅调整后,情绪出现过激现象也是正常的。

   第A001版:头 版(今天4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市 场
   第A007版:数 据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 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综 合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