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6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高收益理财产品一日售罄TitlePh

贷存比重压 银行施展信贷资产腾挪术

2011-06-1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赵缜言 朱凯

  证券时报记者 赵缜言 朱凯

  昨日,证券时报记者获悉,总部位于北京的某家股份制银行新推出一款为期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7%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该款产品仅在机构(主要是银行)之间操作,本月15日开始发售,但仅过一天该产品就已经售完,并开始“起息”。

  “产品是对内的,属打包出售,额度不多,几家大银行已经买去了。”负责该产品发行的人士昨日表示。对此,一位不久前刚从国有银行离职的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员对记者称,单纯从收益角度看,银行做贷款业务不会比它低。而1年期收益达7%,比某些3个月收益4%、5%的也好不了多少。

  一般而言,信贷类产品投资风险较低,但收益率并不很高。银行“力推”贷款转让产品,根源无疑是资金面偏紧,而拉存款却依旧艰难。

  无独有偶,央行本月14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当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便开始“告急”,债券收益率等纷纷上扬。截至昨日,除了隔夜利率微跌,其他各期限资金价格涨势难停,银行体系资金失衡状况愈演愈烈。

  对此,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表示,央行频繁提准,使得中小银行贷存比考核步履维艰,在公开拉存款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唯有“辗转”以其他方式做小贷存比的分子或做大分母才行,银行间同业业务就是其中之一。

  “小银行‘卖贷款’(指上述打包理财产品)只能由贷存比更低的大行去接盘。而且,相比风险更难控的银信合作类产品而言,有些大行也乐于接受它。”盛宏清指出,这种“打包”转让与央行此前借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平台推出的“贷款公开转让平台”有联系也有区别。央行平台的“门槛”相对较高,具体操作程序也稍复杂些。

  前述从大行离职的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一般而言,这类理财产品可分为贷款收益权转让和贷款所有权转让两种,前者只是减少“分子”,而后者则是一举两得,既缩小了贷款金额,又因为具有理财产品特性,还可以增大存款量。

  另一家中型银行人士则表示,信贷类产品的设计多数情况是企业要求贷款,而银行受资金面收紧影响无法放款,从而通过一定渠道包装为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的回报率和企业的经营情况成正比。因此,多数信贷类产品并非保本产品。

   第A001版:头 版(今日6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信息披露
   第A007版:信息披露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信息披露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综 合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中小板创业板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行 情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