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6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投行与询价机构地位大逆转

2011-06-20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吴清桦 伍泽琳
  翟超/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吴清桦 伍泽琳

  以前,新股发行一票难求时,投行被询价机构热捧,门庭若市。不过,眼下处于新股发行利益链条中的投行与询价机构之间的地位却出现了“大逆转”——投行门前乏人问津,倒是询价机构地位在直线上升,投行主动登门拜访、希望询价机构为新股发行捧场。

  据统计,今年以来接近八成的新股破发,在部分机构投资者眼里先不论打新,光是询价就有很大风险。参加询价机构获配几率大幅提高后,获配新股亏钱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近期投行主动性大大增加,每次路演前都积极邀请机构投资者参与询价。“总体来看,大小券商态度迥异,大券商依旧强硬,小券商变化明显。”华融证券投行人士如此诠释券商投行今年以来发生的变化。

  八菱科技事件后,一家正在做发行上市项目的券商资本市场部人士表示:“券商和企业都着实紧张了一把。”发行前,该券商资本市场部全员出动,与所有拟参与询价的机构密切联系。“在得到49家询价机构的报价后,我们才松了口气。”该券商人士说。

  与此同时,询价机构也明显感受到了券商投行的态度变化。一家沿海地区的询价机构表示:“有的投行以前一直不怎么搭理我们,倒是我们时不时会向他们咨询一下最近有什么好项目。不过,投行最近却频繁主动登门拜访,了解我们询价申购的原则,以及对某些产业的偏好,推介他们即将发行的项目。”

  对投行来说,新股不愁发的时代或将成历史。投行若继续沿用过去的套路,找些相熟的询价机构靠人情报价也将面临困境。部分眼光敏锐的券商已意识到这一问题,询价机构的关系维护已被列入议程。

  “我们正研究定期主动接洽询价机构,并不拘泥于一定要有项目时才联系。”中部地区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甚至有的投行还设立了“询价机构关系维护岗”。“除了加强定价报告的研究水平外,我们正考虑通过拜访、会议等多种途径维护与询价机构的关系。”一家刚新设询价机构维护岗位的某大型券商人士表示。

  除此之外,有的投行还在硬件上下大功夫吸引询价机构,比如,精心准备新股定价报告。据某询价机构向记者透露,现在部分投行的定价报告变得实在多了,不像以前那样总是把预期业绩和增长率做得很“漂亮”。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行 情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人 物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