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6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被泡沫冲走的卖方研究

2011-06-2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黄兆隆

  证券时报记者 黄兆隆

  涨的不仅是物价,早已泡沫化的研究员薪酬也在“这山望着那山高”。日前,业内一直流传的银河证券开出500万元年薪聘请研究员的英雄榜也有人揭榜了,这也是公开信息所能见到的券商研究员最高薪酬,大有赶超保荐代表人薪酬之势。

  泡沫化的研究员薪酬已经不再是个案,而是正逐渐演变为一种趋势。据了解,目前券商研究所大多以“固定薪酬+年终奖”评定研究员薪酬,资深研究员的薪酬普遍能够超过百万元。而对于宏观、策略以及重要行业的明星分析师而言,年薪300万元只是行业平均水准。

  在这个泡沫化的年代里,原本应该学术化、专业化的研究也正日渐异化,更像是一种秀。业内人士笑谈如今的卖方研究是“服务比报告重要”,不禁让人咋舌。如果服务比报告重要,那么卖方研究如何可以冠冕堂皇地称作“研究”,何不叫做销售服务。

  做研究本应该需要长久的积累,但如今在利益的诱惑下,却更像是一种投机。汇聚了顶尖精英的研究员队伍,带来的并不一定是高含金量的研究报告,还在不断生产着垃圾。

  据了解,上海某大型券商研究所一位工作仅一年多的毕业生因为在新财富上榜团队中做助理,就被其他机构开出230万元年薪挖角。

  这种离谱的刺激让如今的研究员如何能静下心来做研究,而高薪酬的泡沫同时还带来了研究员的高流动性。据业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最近两年券商研究所高级分析师的流动率在25%至30%,平均每四年就完全换一次血。

  令人惊讶的是,这已经并不仅仅是研究所本身的自主行为,在现今这个卖方研究生态领域中,券商高层对于研究所的考核也正日益被行业排名所绑架。记者在与券商研究所的交流中,时常能够听闻券商高管对于研究所负责人的考核是要求在年末行业排名中达到多少个上榜指标。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不少研究所自然不惜重金砸钱挖角,这也导致整个行业薪酬日渐泡沫化。

  由此,卖方研究似乎也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券商考核研究所、追求高额分仓收入、要有明星分析师、要能在行业评选中上榜、要能获得基金经理投票、要能服务好基金经理、报告写好不如伺候好,在这其中,唯独找不到做好研究的位置。或许这种环环相扣的利益机制正是研究不可承受之重。

  “很悲哀、废掉了!”这是记者从一位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口中听来的,希望这不会成为未来的现实,或许我们该给早已躁动不安的卖方研究降降火了。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信息披露
   第A005版:信息披露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环 球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信息披露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行 情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