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6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行情低迷日子难过 私募投研人员回流公募

2011-06-2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程俊琳

  证券时报记者 程俊琳

  私募基金的光环似在褪去,不少私募基金今年或将陷入生存压力。在不乐观的前景面前,私募投研人员加速撤离,频频回流公募基金,寻求更大平台保障,度过市场低迷期。

  消息人士透露,近期有几家基金公司内部增加了研究人员,这些研究员的来源竟是几家大型私募基金。“一年前这个时候,上至核心投研人员下至一般研究支持,均被私募基金的各种优势所吸引,一批公募基金投研人员跳向私募。甚至还有基金经理发出‘即使私募基金提供的薪酬低些,我也愿意去’的说法。”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显然,目前私募的吸引力在大大降温。且不论成立较晚规模较小的私募基金,上海几家大型私募基金也遭遇了人才流出。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就有朱雀、从容等多家公司的研究员外流,其中以流向公募基金为主。上海另一家大型私募基金研究总监也私下透露,虽然公司内部研究团队依然保留了较为庞大的规模,但今年以来确实也走了几名研究员,并且去向也可能是公募基金。

  某猎头公司人员向记者透露,去年多家私募基金发出招聘需求,对一些核心投研人员的需求直接指向公募基金熟手。“当时一些大私募基金对诸如研究总监之类的职位开出了百万年薪的基本薪酬,对一些业内特别优秀的人选甚至考虑出让部分股权,以吸引人才加盟。”前述人士透露。在私募相对自由以及股权等双重诱惑下,私募基金成功将公募基金多位高管以及核心人员拉入队伍。

  上述人士分析表示,在当时的市场行情中,公募基金人心动荡,“总认为去了私募就是大好前途”,所以一般研究人员“奔私”者也大大存在。上海一家发展迅速的私募基金中,就有一半来自不同公募基金队伍中的熟手加盟。不仅如此,对一些资历不深的新手而言,由于直接进入公募基金难度较大,也有一些条件优秀的应届生进入私募领域进行锻炼,如果私募基金真如之前的发展形势,这批人员会留在私募领域。“显然,今年私募的市场行情并不乐观,不少私募产品遭遇清盘危机,这就使得一些私募今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在上述前提下,有合适去公募基金的机会,会吸引不少研究人员加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私募基金的人才外流意味着私募行业的光环正逐步褪去,私募也进入常态化发展模式。“一旦传说中的赚钱效应与优势逐步缺失,人才动荡就不可避免。从这个角度来看,私募基金业已经经历了初期阶段,步入常态化人才竞争环境。”有人士认为。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信息披露
   第A005版:专 刊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环 球
   第A009版:专 刊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人 物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公 司
   第C003版:数 据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T001版:T叠头版:特 刊
   第T002版:特 刊
   第T003版:广 告
   第T004版:广 告
   第T005版:广 告
   第T006版:特 刊
   第T007版:广 告
   第T008版:广 告
   第T009版:广 告
   第T010版:特 刊
   第T011版:特 刊
   第T012版:广 告
   第T013版:广 告
   第T014版:特 刊
   第T015版:专 版
   第T016版:特 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