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6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股市上涨:系统性机会还是过山车行情

2011-06-2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杨波

  编者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说:“人们担心中国能否遏制住通胀,同时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对此我明确给予肯定的回答。”温总理的言论打消了市场对通胀失控及经济放缓的忧虑,市场也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在近两个月的调整后,上周五的上涨是否意味着股市已见底?市场是反弹还是反转?下半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广发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朱平、易方达首席投资官陈志民、新华基金副总经理王卫东,他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解读。

  广发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朱平:下半年市场会继续保持震荡的格局,出现系统性机会的概率不是很大。但个股的短线机会很热闹,出现过山车行情的股票会很多,这跟中国股市的特点有关,相当部分A股市场的投资者习惯做趋势,喜欢一买进去就赚钱,一旦市场走稳,个股会很活跃。

  一旦创业板、中小板的股票跌到位,市场就有大的机会了,相信这个时间已经快了,或者现在已经到了。目前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只有一二十倍,已基本到位。

  易方达首席投资官陈志民:市场能不能出现大的系统性机会,要看2009年以来新上市的次新小盘股的表现,其对市场人气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次新股的表现,将取决于中报和三季报,现在还很难有清晰的判断。

  在估值泡沫退去后,次新股应该会有机会,未来能够大幅跑赢市场的公司,还是会在顺应经济转型的行业中产生。最近新发行的公司可以值得重点关注,因为前期发行的公司相对估值还高,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

  新华基金副总经理王卫东:下半年应该会有一轮行情,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现在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而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会提前反映经济变化,所以股市应该提前见底;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很低;从大类资产配置来看,股市与黄金地产等相比,已经很便宜了,另外,国外大多市场都回到了2007年高点附近,而我们离6000点还太遥远。可以说,市场上涨的内在基础已经具备,只要外围资金环境出现好转,市场上涨就是水到渠成。

  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

  是反弹还是反转

  证券时报记者:在经历了前期的反复震荡下跌之后,上周市场出现了反弹,特别是周五走势比较强劲,这是否意味着市场拐点已经出现?是反弹还是反转?

  朱平:总体上来说,下半年市场会继续保持震荡的格局,机会不是特别大,未来一段时间,个股的短线机会很热闹,出现过山车行情的股票会很多。这跟中国股市的特点有关,相当部分A股市场的投资者喜欢做短线,习惯做趋势,喜欢一买进去就赚钱,一旦市场走稳,个股会很活跃。因此,虽然短期市场没有大的系统性机会,但如果你善于做趋势,也会有不错的投资收益。今年上半年过来,大多数股票都没涨,但每个过程都很热闹,短期的机会,你能把握的话会有很不错的收获,只是你要记住,这可能是过山车行情。

  陈志民:经过前一阵的下跌,股市下半年应该走得较稳,可能获得正收益,但市场是否能在目前的位置上走稳还不好说。今年宏观经济处在一个正常的小周期的调整阶段,股市总体上会是一个震荡市,市场要真正走强,应该还需要一些时间的积累。不过,从一个更长的时间来看,市场还是有获得绝对收益的机会,对股市的短期走势,大家可以保持谨慎,而长期走势,大家则可以乐观一些。

  王卫东:我的观点很明确,股市下跌到2600点附近,完全可以大胆买入,要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此前市场的连续下跌除了是因为市场对通胀及经济增长的忧虑外,主要还是受到市场资金面紧张的影响,但该局面6月底以后会逐步扭转。通胀受控、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资金紧张局面有所缓解,这一系列因素对于股市均是利好。

  大概率看多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未来决定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朱平:市场的走向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胀有没有见顶、紧缩有没有到头、政策会不会放松、经济会不会减速。现在这些问题的答案还不是特别清晰,所以,市场出现系统性机会的概率不是很大。

  王卫东:我认为,下半年应该会有一轮行情,大概率还是要看多,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现在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预期三季度经济环比见底,CPI在6、7月份将见顶回落,而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会提前反映经济变化,所以股市应该会提前见底;二、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已与国际接轨,有统计显示A股估值比标普500还低,这是股市最坚实的支撑;三、从大类资产配置来看,黄金已经上涨了好多倍,房地产又遭遇政策调控而且价格仍然高企,相对来说,股市已经很便宜了,上证指数2001年2200点,现在是2700点,10年时间指数涨幅非常有限,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外无论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大部分股市都回到了2007年高点附近,而我们还不到3000点,离6000点还太遥远。可以说,市场上涨的内在基础已经具备,只要政府不再采取强势的紧缩政策,外围资金环境出现好转,市场上涨就是水到渠成。

  陈志民:相信央行已经注意到货币政策紧缩的叠加效应,会选择结束紧缩性的政策,虽然宏观经济政策不会全面放松,但已经出现结构性松动的迹象,比如保障房建设提速,支持中小企业信贷等。虽然保障房的总量有限,对相关公司的影响也有限,但对保障房的积极推动,表明了政府的态度,表明政府在控制通胀的同时,对经济发展的底线。现在大家对经济政策预期已经产生变化,在目前的经济阶段,商品房短期很难放松,其它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工路桥梁等也很难有大的发展,保障房建设提速给大家带来了信心。

  宏观经济不会硬着陆

  证券时报记者:在强势的紧缩政策下,中国宏观经济有没有硬着陆的风险?

  陈志民: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把长期逻辑短期化。从长期来讲,中国经济将面临挑战,比如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潜在增长率下降等,但这些情况近两年不太可能出现,目前我们经历的是一个短周期的调整,而不是宏观经济的一个拐点。去年以来的通胀是正常的周期性的价格波动,预期6月份通胀将见顶,7、8月份通胀会回落,当然回落速度不一定会很快,但通胀阶段性见顶的结论是成立的,一旦通胀回落,政策松动,经济将重拾上升势头。

  朱平:过去大家都认为中国经济有远虑但无近忧,但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胀不断走高,让中国经济闪了一下腰,大家开始担心经济短期内会出问题。现在看起来,猪肉价格迟早会降下来,前一段时间闹干旱,接着又出现洪涝灾害,但夏粮丰收已成定局,CPI不会失控,PPI已经开始向下走了,这样的格局下,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问题。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说,国家当年推出的4万亿刺激政策,会让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惯性增长,投资不会降下来的,中国经济短期问题不大。当然,中国经济的远虑还是有的,五年后可能问题会比较大,一是过去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增长方式已是强弩之末;二是劳动力减少,价格上升;三是美国日本并不支持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未来的发展难度会比较大。

  王卫东: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资金流向发生了变化。今年银行已经发行了7万亿理财产品,房地产信托也吸引了不少资金。但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不断走高,这么高的利率不可持续;资金也不可能一直这么高速地流向房地产。近期央行已停止发行央票,显示央行回收流动性已进入观望期,货币政策至少不会再强势收紧了。现在民间借贷利率已到20-30%,甚至50%,资金太紧,中小企业可能出问题。而且,我们也应该对政府的调控能力有信心,政府经常到一线考察,政策也会保持相当的灵活性,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

  次新小盘股见底

  系统性机会来临

  证券时报记者:如果市场反转还需要时间酝酿,那么,系统性机会应该出现在什么时候?

  陈志民:市场能不能出现大的系统性机会,要看2009年以来新上市的次新小盘股的表现,4月份以来市场的低迷走势,主要受次新小盘股大跌的影响,由于估值过高、业绩低于预期,次新小盘股今年出现了大幅下跌的行情,极大破坏了市场人气,现在这个板块能不能止跌?这个板块的中报业绩是低于预期还是超预期?虽然这些公司市值不大,但对市场人气影响很大,我认为,这对市场人气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过,次新股的表现,将取决于中报和三季报,现在还很难有清晰的判断。

  朱平:中国的股民更喜欢趋势投资,所以是强者恒强,弱者愈弱,去年创业板、中小板涨了再涨,今年则是跌了再跌,成交低迷。今年上交所没有大的扩容,没有大小非减持,所以上交所股票都更活跃一些,成交量更大,更吸引资金。但市场的这种格局应该会修正,应该恢复到由个股的投资价值决定涨跌,从长期来看,价值投资一定会起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的状况应该很快就能扭转,也许年报就是转折点,到底应该给不同类型的股票什么样的估值,经过今年的调整和PK,应该会得出一个初步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市场现在的估值已基本合理,即传统行业10-20倍、稳定增长企业20-30倍、特别优秀的公司30倍多一些。

  一旦创业板、中小板的股票跌到位,市场就有大的机会了,相信这个时间已经快了,或者现在已经到了。事实上,目前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只有一二十倍,已基本到位。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中国经济硬着陆可能性不大,小企业应该会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业绩下降不会太严重

  证券时报记者:在紧缩政策下,上市公司的业绩会否受到较大的影响?

  陈志民:不能简单去看紧缩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紧缩政策对大部分公司都有负面影响,但对少部分优势公司可能反而会产生正面影响,所以,紧缩政策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比如部分周期性行业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的背离,即GDP增长平稳甚至略微下滑,而企业盈利屡创新高。近几年,先进制造业、水泥、工程机械、家电等行业的龙头公司,就在宏观调控中不断成长,或者说,宏观调控引发的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成全了这些行业的龙头公司。

  对这类行业,我们应该从经济周期波动与竞争环境改善下的企业竞争力提升两条线来考察,自上而下看,行业可能是从波峰走向波谷;自下而上看,可能行业的集中度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都在增强。

  未来是英雄造时势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投资机会?下半年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朱平:我刚才提到,市场的系统性机会不大,原因就在于,传统行业的长期机会不大,而新兴行业的股票仍处于调整之中。

  当然,传统行业股票的估值普遍较低,短期估值会有所修复,另外,通过收购兼并,一些传统行业的龙头公司获得了垄断地位,也获得了垄断利润,因此,传统行业的股票会有阶段性投资机会,如果你善于做短线,可能会有不错的阶段性投资收益。

  对于传统行业的股票,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有些股票今年增长不错,但很快就可能度过黄金时间,比如房地产,现在一年要建1000多万套商品房,增长空间已非常有限,汽车已经有2万辆,最多4000多万辆,增长空间也很有限,还有水泥,全球3亿吨,中国就占了2亿吨。

  市场的长期机会,仍在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公司,比如消费、医药、高端制造、服务等。跟以前不一样,未来的牛股将没有行业属性,只有个股属性,比如在移动互联网革命中,苹果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推动者。过去是时势造英雄,比如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造就了万科保利等公司,未来则可能是英雄造时势。

  王卫东:股市跌了这么久,下跌幅度也比较大,短期大多数个股的估值都不高,因此,大部分行业都有机会。市场在上涨初期会出现普涨行情,跌得多的股票反弹得也快,总体上高成长股、弹性比较大的周期性个股涨幅会大一些,但这需要具体个股具体分析。

  最近发行新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看好的大消费、新兴行业的股票,投资逻辑有没有改变?

  朱平:对这类股票的投资逻辑并没有改变。去年这部分股票涨得多一些,现在补跌,并不表明将来没有发展。有些股票是时间的敌人,有些股票则是时间的朋友。

  中小板创业板涉及到其它问题:一是这些公司的可信度,机构不了解公司,所以需要投行,但过去有些投行的把关工作可能做得不到位,现在大家对他们失去了信任感;二是有些公司所处行业不大,发展空间也非常有限,或者行业本身也很脆弱,像某些公司只做一种产品,抗风险能力就很弱。这方面国外也一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诺基亚就出现了危机;三是有些公司团队能力不足,在小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团队特别重要,像三一重工、苏宁电器等企业一路从小做大,会面临各种经营上的挑战,因此,团队有没有战斗力往往决定公司转型能否成功。

  有时候,我会回顾5年前10年前的牛股,看着它们起起落落。有一家非常优秀的工程机械公司,刚上市也受到过热捧,但很快就开始大幅调整,2004年跌到底,结果后来涨了40多倍。因此,能够让你赚大钱的高成长的优秀公司,并不会现成摆在那里,它们注定会被质疑,也一定会在质疑中成长。否则,股票就太好做了。

  陈志民:相信2009年以来发行的股票中,会有一些优秀的公司产生。现在新股发行价格已经降下来,发行市盈率已回到比较理性的状态,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其中一些优秀公司的投资机会,值得深度挖掘。从绝对空间看,其中少数的个股肯定会成为真正的牛股。

  在估值泡沫退去后,次新股应该会有机会,很难指望银行股能涨3倍,未来能够大幅跑赢市场的公司,还是会在顺应经济转型的行业中产生。最近新发行的公司可以值得重点关注,因为前期发行的公司相对估值还高,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大家可以多关注中报和三季报。

  证券时报记者:怎么看银行、地产的投资机会?

  王卫东:上半年高估值的个股回落了,整个市场已经比较均衡,银行地产都有机会,就是涨得快、慢的问题,当然,要想获得超额收益,还是要看成长性,要精选个股。

  朱平:房地产股是上个10年涨幅最大的产业之一,是上个周期的领头羊,但每一只股票都有它们的TIME,过了这个时间,只能表现平平,在美国,即使微软、苹果这样的公司,也只有10倍的市盈率。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的医药企业多生产仿制药,你是否看好医药行业的前景?

  朱平:仿制药也是要挣钱的,全世界都在挣仿制的钱,药跟其它东西不一样,有许可证,拿到许可证就能挣钱。从人均占比来看、人口的年龄结构上来看,医药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人的医疗水平还很差,未来还会有很大的改变,总体上,我倾向于选择有大品种的公司,在国外,一个大品种的药可以做到一百多亿美元,对一个公司来说,很可能有一个品种就够了。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信息披露
   第A005版:专 刊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环 球
   第A009版:专 刊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人 物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公 司
   第C003版:数 据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T001版:T叠头版:特 刊
   第T002版:特 刊
   第T003版:广 告
   第T004版:广 告
   第T005版:广 告
   第T006版:特 刊
   第T007版:广 告
   第T008版:广 告
   第T009版:广 告
   第T010版:特 刊
   第T011版:特 刊
   第T012版:广 告
   第T013版:广 告
   第T014版:特 刊
   第T015版:专 版
   第T016版:特 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