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链接 台湾游艇产业启示录 2011-06-2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上世纪50年代,驻台美军将游艇这种代表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带入了台湾。在通过为当地美军建造、维修娱乐之用的帆船而获得游艇制造技术之后,台湾的游艇产业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和良好的口碑开始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并逐步成为欧美之外最重要的游艇产地。 台湾游艇业的第一个高潮在上世纪80年代到来。1988年,台湾出口游艇1573艘,总产值达到1.9亿美元,鼎盛时期岛内的游艇厂超过100家。不过,此后由于船厂过多引起恶性竞争、新台币大幅升值,加上美国针对游艇开征奢侈税,台湾接获的海外游艇订单锐减,行业步入十年寒冬。 1994年,台湾游艇出口数跌到仅有228艘,产值仅7100万美元,最低谷时,台湾游艇企业仅剩20余家。而生存下来的台湾游艇企业开始酝酿转型升级,如今已闻名遐迩的嘉鸿游艇、嘉信游艇等台湾游艇品牌就是在那时开始赢得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转型升级之前,台湾游艇企业进入欧美市场基本依靠当地经销商,游艇的设计、销售渠道都掌握在经销商手中。力图改变代工厂命运的台湾游艇企业于是直接聘用欧洲设计师、推出自主品牌并不惜重金让自有品牌在欧洲游艇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保持较高曝光率。同时,台湾厂商开始引进真空注入一体成型的船壳生产技术,提升效率、扩大产能。 多管齐下塑造出了成功的品牌,而品牌的力量也使台湾游艇业重回巅峰。进入本世纪,台湾游艇业逐步恢复,在出口游艇数量没有大幅回升的情况下,出口游艇的价值已于2005年回升至2亿美元以上。 虽然台湾游艇产业在出口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岛内市场一直是个软肋。截至2011年上半年,台湾岛内从事游艇运动的人士仅为1520人左右,而岛内近期游艇运动的潜在人口也仅为2500人。台湾岛内的调查显示,将游艇活动列入喜爱的游憩活动的人口仅为1.7%。 台湾岛内游艇消费的低迷可以归结为华人亲水习惯与西方人不同、各种费用较高、水域开放程度较低等。而本地消费的低迷,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台湾游艇制造业劳师远征,负担沉重物流、营销费用的同时,还要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的欧美市场与当地老牌游艇制造商竞争。 大陆与台湾一衣带水,在游艇产业的发展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今的大陆游艇制造业与20年前的台湾相似,但大陆有着经验和技术的后发优势;大陆游艇消费略胜于当今的台湾,而且大陆的地理、市场空间远胜于台湾。以台湾为镜鉴,大陆游艇产业的明天或许比台湾游艇业的今天更美好。(建业)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