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PE、企业:就得奔高价去 2011-07-0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PE在以不菲的价格买进企业的股权后,唯一等待的就是上市套现的那一刻。对本来就有资金成本压力的PE来说,这一周期越短越好,价格越高越好。”深圳一家PE的合伙人坦言,募来钱并不难,因为上市溢价效应明显,但为了支付年化10%以上的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多投、快上、高价。 由于退出通道所限,PE大多只能选择IPO套现,而其中见效最快、时间成本最低的Pre-IPO更是PE们争夺的肥肉。由于上市预期明确,各路PE层层加价使得Pre-IPO项目的进入价格甚至高达20倍以上。 尽管如此,Pre-IPO的股权仍是供不应求。北京一位PE人士说,一些创业企业都做明白了,有的创业者从创业初期就盘算着把股份卖给PE,只在乎套现。“PE来拉车,企业坐车还拿钱。尽管如此,这还是个卖方市场,PE钱太多,饥渴得很。” 对高价抢筹Pre-IPO项目,行业内已经出现了反思。前述PE人士认为,“股权分置改革给了中国证券市场一个完整合理的躯体,也为投资行业铺就了一条通往天堂的路。但是路太少,路面太窄,驾驶员太贪婪,一路狂奔下来,是反思的时候了。” 浙江一位PE人士公开表示,市场整体价值中枢的下移是一个必然趋势。现在出高价抢来的项目,要当心几年之后颗粒无收甚至亏本,因为现在二级市场正在回归常态。 “其实PE和投行都是中介机构,一样面临在夹缝中生存的尴尬。”有业内人士说,二级市场基金不买账、被投企业不降价、募集的资金又要高收益,PE的日子一样不好过。 创业板成就了很多造富神话,与此同时,拟上市企业的心态也愈发失衡,相互攀比高市盈率的浮躁情绪弥漫市场。在最近深圳一个投资圈的饭局上,在说到上市目标时,某民营企业董事长语气坚决:“发不到60倍我就不是很满意。”而该企业仅属于电子配套行业下的细分行业,业绩增长和上市前景尚不明朗。据其董事长透露,即使还有两三年才能报材料,四五家PE已经三番四次找上门来。 一家将在三季度上报IPO材料的拟上市企业的高管认为,创业风险这么大,国内股市发行、审核条件在全球最严格,上市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不容易熬到上市,就得奔高价去。还有等待成本、税务规范成本,预期高点很正常。“我就是奔着A股的高市盈率来的,不然肯定在国外上市了。”该高管说,如果国内发行市盈率长期维持比较低的水平,一些优质的上市资源肯定要流失国外。 不过,因为八菱科技的中止发行,最近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一家已经过会的创业板企业为给发行暖场,又是亲自拜访、又是拜托财经公关公司,动用了很多关系,邀请到的询价对象勉强凑成了两桌人。一位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认为,八菱科技的中止发行对全行业是件好事,随着供给增加,一二级市场价差消失倒逼新股发行市盈率下降,恰恰说明市场的约束是有效的。在泡沫逐渐积累、最后一根稻草没有到来之前,市场对高市盈率、高发行价有一定容忍度,一旦市场环境不好,二级市场机构都会根据行情调低对高发行价的容忍度。如果企业不能随行就市地调整自己的价格预期,一旦超过了询价机构的容忍度,链条就会断裂,机构就会用脚投票,最终导致发行中止。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