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7月4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成长中的烦恼不掩灿烂明天

2011-07-0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胡 晓

  业绩三级跳、银行卡脖子、并购渐成风、微博成口水战等,今年低迷的A股市场和政策环境似乎让阳光私募行业的问题集中展露出来,这让笔者不免有点为私募业担忧,然而近期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同比增长16%,又让笔者看到了这个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确实,任何一个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必然会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以公募基金为例,2007年的大牛市为公募基金打造了闪亮的光环、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3万亿,占A股市场流通市值比例18%左右,在巨大的赚钱效应下,投资者认购基金的热情达到顶峰。然而2008年熊市来临后,公募基金的光环逐渐消失,资产管理规模停滞不前、投资业绩差等等一系列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

  如今的私募业正如昔日的公募业一样,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高速发展后,开始显露出小瑕疵。但这些瑕疵并不足以阻碍阳光私募的发展壮大。首先,中国的理财市场十分宽广,特别是高净值客户的理财市场还有待挖掘,而阳光私募瞄准的正是这群高净值客户,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谓十分广阔。其次,与公募基金相比,阳光私募产品设计更为灵活,更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没有仓位限制,而且在股票投资限制方面相对宽泛,这样一来,如果遇到熊市,阳光私募大可空仓,规避系统性风险。此外,由于阳光私募产品的投资人相对较少,与公募基金相比,阳光私募投资者能够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如管理人定期打电话与投资者沟通市场走势以及交流投资心得,而这也是对高净值人群的巨大吸引力之一。

  记得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总说过,一个公司不可能没有问题,能发现问题是好事,没有问题肯定是坏事,解决问题应该是头等大事。我想私募业也是一样,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暴露出行业的一些问题,这是好事,而接下来也是更重要的事情,应该是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胡晓)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信息披露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市 场
   第A007版:环 球
   第A008版:数 据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综 合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 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
   第C017版:信息披露
   第C018版:信息披露
   第C019版:信息披露
   第C02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