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7月5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商业银行6月意外增持千亿债券

2011-07-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唐曜华

  证券时报记者 唐曜华

  尽管6月份资金面极为紧张,银行却并未狂抛手中债券,月内在减持信用债的同时,大量增持国债、政策性银行债。此举也使得6月份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增加1050.56亿元。其中,全国性银行为增持主力,当月增持债券1067.78亿元。

  中国债券信息网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商业银行增持债券1050.56亿元,其中,增持国债1233.95亿元,增持3家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共1370.05亿元。而信用债品种则无一例外地遭到商业银行减持,其中,企业债减持63.75亿元,短期融资券减持70.86亿元,中期票据减持42.39亿元。

  早在今年1至2月份时,国债还是商业银行减持的品种,信用债则受到商业银行欢迎。到了5月份,商业银行仅增持中期票据181.11亿元,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则分别遭商业银行减持58.57亿元、108.92亿元。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这已是商业银行今年以来连续第二个月增持债券。此前,商业银行于今年1至4月份均对手中持有的债券进行了减持,直至5月份才增持了884.16亿元债券。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5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开始,银行体系资金面紧张状况开始显现,到了6月份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后进一步升级。期间,6月23日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7天期限品种利率一度突破9%。

  通常情况下,为应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银行首先会选择减持流动性较高的债券,或压缩同业业务,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压缩贷款。但6月份银行并未减持债券,而是再次大举增持债券。

  对此,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认为,由于各类债券的风险权重不同,在6月份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增持不同的债券反映了银行不同的需求。

  鲁政委进一步指出,若增持风险权重较低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央票,可能是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因为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央票的风险权重为零,不会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若增持的品种为信用债,则可能是银行由于存贷比紧张所致。信用债风险权重不低于100%,增持信用债很可能是为了替代贷款。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信息披露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基 金
   第A007版:环 球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信息披露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