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7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焦点评论TitlePh

应当对经济下滑保持足够警惕

2011-07-0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边绪宝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落,为2009年3月份以来最低值。从最近几个月的PMI数据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非常明显。预计今年二季度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比第一季度明显降低。当前通胀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风险,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但是也应当对经济下滑保持足够的警惕。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个月回落,为2009年3月份以来最低值。由于PMI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PMI持续回落并逼近50%的荣衰临界值,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环比增速仍处于继续回落的过程中。

  主要分项指数继续回落

  我国的制造业PMI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产、新订单、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等11个指标。从6月份各分项指数来看,只有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1个百分点,其余各分项指数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回落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尤其以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幅度为最大,达到3.6个百分点。

  新订单指数持续回落表明国内外需求放缓的态势非常明显。今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从我国的出口情况来看,对美国、德国、英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值已经降至个位数。从国内来看,除固定资产投资维持较高增速外,国内消费需求一直呈现疲软状态。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不到11%,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消费需求下降的原因既有刺激政策退出后的真空效应,也有通货膨胀的因素,过高的物价已经侵蚀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今后,激活国内消费,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取消许多不合理的税费,避免“中国制造”在国外市场比国内还要便宜的现象。

  生产指数持续回落预示着终端消费需求放缓的信号已经向供给端传导。除需求因素外,国内货币信贷紧缩,企业开工不足,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以及南方局部地区企业受“三荒两高”的影响也是导致PMI生产指数连续回落的重要因素。

  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在PMI指标中占的权重最大,两者的双双回落,表明在持续紧缩的调控政策下,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挤压,从而导致制造业和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动力减弱

  在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诸多指标中,PMI是一个已经被广泛验证了的先行指标。一方面,PMI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包括生产、新订单等十几项商业活动指标,涵盖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另一方面,PMI基于对样本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得出,来自一线企业,是实体经济活动的反映,更多地反映了作为被调查人的企业家对未来经济活动的看法,因而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6月份生产指数比上个月回落1.8个百分点,预示着6月份的工业增加值比5月份还要低。从最近几个月的PMI数据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非常明显。综合前几个月份的PMI数据与当前经济形势分析,预计今年二季度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比第一季度明显降低。

  目前,导致我国工业以及整个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国内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导致工业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进而对工业以及整个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3月、4月、5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分别为21.1%、20.1%和14.9%,呈逐月下滑趋势,尤其是5月的下滑幅度比较大,拖累工业生产以及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其次,货币信贷紧缩效果开始明显显现。M1增速已由2010年1月最高39%逐步回落至今年5月12.7%,M2增速由2009年11月的29.7%回落至5月15.1%,分别回落26.3个和14.6个百分点,与上年末相比M1和M2分别回落了17.2个和5.9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紧缩导致部分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提高。

  6月份购进价格指数为56.7%,比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该项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购进价格指数从年初70%高位回归到目前相对平缓水平,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通胀压力已经明显缓解,6月份的PPI将会从高位继续回落。预计下半年,我国物价上涨势头将减弱。

  对PMI回落要辨证看待

  PMI的持续回落引起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笔者认为,目前最应该分析和研究PMI是阶段性回落还是趋势性回落。阶段性回落并不可怕,去年7、8月份,我国的PMI也曾经下滑至51.2%和51.7%,并引起人们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但是,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

  当前PMI回落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季节性因素。如从2005年建立起PMI调查以来,除了2009年以外,每年6月份该指数均有所回落,今年回落幅度低于同期平均水平。二是发达国家经济疲软的影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早就超过50%,尤其是工业产品对世界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受日本地震、中东北非政治动荡、欧元区债务危机,以及美国债务问题的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对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极为不利。三是政策主动调控的影响。为了抑制通胀,今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从而使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对当前PMI回落现象要辨证看待,经济增长减速是当前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必然付出的代价。尽管宏观调控必须兼顾治理通胀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的平衡,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策应该有所侧重。当前通胀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风险,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当然也应当对经济下滑保持足够的警惕。  (作者系齐鲁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

   第A001版:头 版(今日8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信息披露
   第A006版:深 港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基 金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综 合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公 司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行 情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数 据
   第C008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T001版:T叠特刊:价值的光辉
   第T002版:评选特刊·现场报道
   第T003版:评选特刊·现场报道
   第T004版:评选特刊·广告
   第T005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06版:评选特刊·榜单
   第T007版:评选特刊·榜单
   第T008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09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10版:评选特刊·广告
   第T011版:评选特刊·广告
   第T012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13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14版:评选特刊·广告
   第T015版:评选特刊·广告
   第T016版:价值的光辉·广告
   第T017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18版:评选特刊·广告
   第T020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21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22版:评选特刊·广告
   第T023版:评选特刊·广告
   第T024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25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
   第T026版:评选特刊·榜单
   第T027版:评选特刊·榜单
   第T028版:评选特刊·董秘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