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7月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经济时评TitlePh

对地方债务无需过度忧虑

2011-07-0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胡 宇

  地方债务危机是全球金融动荡的并发症。

  2008年以后,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进入了至今仍然动荡不安的阶段。这场信用危机的病菌不仅传染了西方,也传播到了日本和中国等东亚国家。在某些人看来,中国地方融资平台涉及的贷款俨然成为了“有毒资产”。

  融资平台与债务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信心问题。投资者对美国国债没有信心,导致了最近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而欧洲人对希腊债务的担忧,导致希腊经济处于奔溃边缘;如果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没有信心,那么,所谓“地方债务危机”就会愈演愈烈。现在该是“以正视听”的时候了。

  我们认为,无论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还是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在目前来看,都不会对经济整体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尽管存在拉低经济增速的可能性,但从根本上而言,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仍在。

  首先,地方融资平台是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决定的。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大、好、快、上”地做了一些项目,合计有10万亿元的融资规模,相当于整个中国M2总量的15%,总量规模不大。即使按照穆迪所言,会另外增加3.5万亿,亦不会实质性影响中国目前的负债结构。另外,对比美、日超过100%的负债率而言,中国目前不到45%的债务水平也处于安全范围内。同时,从国家、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分别来看,中国无疑是最具偿还能力的。换句话说,如果地方融资平台出现资金断裂,或债务违约,中国银行业和中国政府都可以担当得起的。

  其次,中国政府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无论是融资平台,还是房地产市场系统风险,均是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回顾过去30年,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比当前的地方融资和房地产风险少,包括上世纪90年代的三角债和银行坏账等问题,中国在3~5年进行了成功的化解。因此,当前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小巫见大巫。当然,我们仍然需要充分的认识事物的复杂性,但不必过于恐慌。

  退一步说,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有地方政府信用做担保,即使出现部分违约,也存在诸多方案来妥善解决。包括融资平台发债加税收担保,采取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解决。另外,即使地方政府以现有能力无法解决,亦可以拖延偿还期限,选择挂账或者由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清算处理。作为人民币债务,只要地方政府拥有土地、资产和税收的担保,加之人民币对内的长期贬值,人民币债务亦会贬值,因此,关于地方债务偿还能力的问题还是不需要过度担忧的。

  要注意的是,“危机论”背后的利益驱动。现在值得忧虑的是,如果地方融资平台的“警示危言”愈演愈烈,不可避免将会影响各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一旦各类资产的风险被人为放大,将让“好事者”有机可乘。联想到过去10年外资机构曾大肆唱空中国银行业又不断以低廉价格购买中国银行股权的故事,如今这些故事已经在希腊等国重新上演。为了偿还债务,希腊等国不得不将手里的优质资产大幅折价卖给外国投资者。这是债务危机惹的祸,还是信心危机惹的祸,或是有人趁火打劫?(作者单位:华林证券研究所)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焦 点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信息披露
   第A005版:要 闻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环 球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产 经
   第B004版:中小板创业板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