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特色”换代“传统” 台州原料药产业升级进行时 2011-07-0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李 娴
见习记者 李娴 近年来我国制药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供应国,其中抗生素、维生素和肝素产量均为全球最高。作为我国最大的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基地,台州一直以产业集群化发展蜚声海外。有人戏称:“没有台州人参加的世界原料药大会,没法开。”在台州,80%以上的原料药订单都是国际订单,稍具规模的药企都是典型的出口外向型企业。 近日,记者在走访台州的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企业时了解到,面对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特色原料药正以高附加值快速抢占高端市场,与传统大宗原料药日益艰难的生存格局形成鲜明对比,而特色原料药的“好日子”与近年来产业升级,下游仿专利药领域需求大幅上升分不开。 成本暴涨 传统药企吃不消 浙江君业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甾体中间体,是合成激素类原料药的重要中间体。公司销售经理王帅告诉记者,合成甾体的各种原料中,起始原料皂素价格已从2008年底的每吨60万元暴涨到95万元,石油价格上涨带动溶酶和高锰酸钾价格翻番,加之人工、水、电等费用只涨不跌,两年来甾体中间体的生产成本已上涨近50%。 “前两年每公斤甾体的毛利是3000多元,现在只有1000多元。”王帅无奈地告诉记者,自北京奥运会开始,国家对兴奋剂和激素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管理很严,上规模生产不大可能,但仍有很多小厂暗地里生产甾体供应市场,几百元的利润都愿意卖,所以尽管原料在涨,但产品价格却上不去。 据记者了解,在种类庞杂的传统中间体中,甾体的毛利率相对还算不错。在台州,面临分级管理的抗生素类中间体7-ACA的厂商正在经受价格暴跌、下游采购量剧减的煎熬。 今年5月,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二级医院不得超过35种。虽然号称“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管理办法并未如期实施,但大限当前,一半以上的抗生素品种面临被清除的命运。 刘协(化名)是台州一家生产7-ACA中间体和抗生素原料药企业的销售经理,他告诉记者,目前下游制剂企业采购7-ACA中间体的意愿降到冰点,产品出厂价从今年初的900元/公斤跌到7月初的500元/公斤。 刘协担心,随着几大药企合计7600吨的7-ACA项目陆续投产,产品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据悉,2010年7-ACA的全球需求量是4000吨,我国年产能已高达7000吨,严重过剩。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我国原料药出口数据也显示,4月份依然延续了一季度量升价跌的趋势,尽管大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不同程度提高,但25种传统大宗原料药出口均价同比跌幅超过20%,其中维生素C下跌30%。 该商会西药部负责人荣嫡告诉记者,中国的原料药出口仍以低端传统原料药为主,以VC、青霉素和头孢为代表的传统原料药产能明显过剩,成本不断上涨会加速行业洗牌。荣嫡强调:“比较看好特色原料药的出口竞争力。” 需求拉动 特色药企提价空间大 荣嫡所说的“特色原料药”,“特”在它的下游是目前全球医药市场中份额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仿专利药。 据统计,2010年~2015年间,全世界将有近400种专利药物到期。大规模的专利药解禁对于仿制药企来说机会千载难逢,届时同种药物能有多家企业生产,同时价格显著下降的仿专利药将极大带动上游特色原料药的需求。 荣嫡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原料药进入国际市场时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特色原料药以小批量、高附加值快速抢占高端市场,与传统大宗原料药形成鲜明对比。 海翔药业是台州典型的特色原料药生产商之一,主营合成培南类抗生素的中间体4-AA,产品供给占到全球的90%。“目前4-AA每公斤的价格在1200元~1300元附近,货源很紧。”海翔药业一位技术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在美国的专利已分别于2009年和今年6月到期,仿制药陆续上市已带动了4-AA需求的大幅增长。 该人士告诉记者,生产4-AA中间体的技术壁垒较高,2007年以前一直由日企垄断,出口到中国每公斤的价格在400美元左右。日本地震后,短时间内不可能新增大量产能。目前全球4-AA产能为400~500吨,按照2吨4-AA合成1吨培南计算,培南类抗生素的极限产能只有250吨,远不能满足仿制药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此前有券商估计,2011年培南类抗生素的全球需求在800吨左右。 以4-AA为代表的特色医药中间体,由于存在供给缺口,因此有向下游传导成本的提价空间。记者了解到,在专利到期初期,特色原料药的利润率往往高达50%,是大宗原料药的十多倍,但跻身国际市场不仅要有较强的仿制技术,还要获得欧美等国家的认证。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大宗原料药的成本优势渐渐失去,传统原料药行业将加速洗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特色原料药将改变我国原料药的现有格局,原本“大、笨、重”的结构有望朝着“小、轻、优”的方向转型。 升级转型 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中国做原料药,印度做制剂,欧美做品牌。”这是中国原料药行业的现状。由于一般原料药仅占成品药成本的10%左右,中国制药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实际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 很多人将中国的医药产业与印度进行比较。人福医药中间体原料药部负责人徐仙凤认为,由于地缘政治优势和语言优势,印度的制药业比中国早8至12年进入欧美市场,其发展模式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据悉,印度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是: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仿制药——非专利药——专利新药,现在印度已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料药进口国,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多数还停留在大宗原料药的生产层面。 从2003年起,越来越多的特色原料药企业开始向下游试剂甚至仿专利药领域发展。华海药业和海正药业几年前就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展开制剂的申报工作。华海药业是我国第一家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并获得仿制药文号的制药企业。日前,海正药业宣布将与全球最大制药商辉瑞成立合资公司,研究、开发和生产专利到期药,这是国内首家宣布合资生产专利到期药的上市公司。 “20世纪90年代全球出现原料药转移,现在是研发转移,对于专利到期药和关键中间体原料药的的抢仿是发展中国家制药工业的又一个机遇。”海正药业高管说。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