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7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克观银行TitlePh

假如没有平台贷款

2011-07-1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罗克关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审计署6月底公布地方融资平台的摸底情况之后,上周关于地方融资平台问题究竟有多大再度引发各界热议。无论是认为问题大的,还是认为问题小的,外界关注点都集中在坏账对银行带来的冲击会有多大。但这个损失程度并不好估计,因为各方情况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那么,什么是可以预计的呢?记者认为,目前可预计的情况是随着这种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核心的政府举债体系发生变更,未来商业银行的日子将不好过。因为从这两年的情况可以看出,即便举债规模膨胀到可能引发风险的状况,地方政府仍然是商业银行单一的最大客户资源,仍然在为银行贡献着长期而且稳定的低息收入来源。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口径,截至2010年底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审计署6月27日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则称,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级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达到10.7万亿元,其中来自银行的资金为8.5万亿元。如果忽略人行和审计署统计口径的差异,简单估算可知,截至2010年末地方政府贷款占到国内银行贷款总余额的17.7%,占比在1/5至1/6之间。

  即便按照穆迪所估算的12万亿元平台贷款口径计算,剔除穆迪认为可能发生问题的20%~33%不良贷款,中国各级政府为商业银行所贡献的正常类贷款,规模仍然有8万亿元~10万亿元之间,占2010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例同样在1/5左右。

  如果未来有一天地方举债机制得以完善,此块占总贷款比重1/5的资产逐渐被成本更加低廉的债券融资所替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并不会比现在面临的坏账风险更小。因为一旦这一收入来源化为乌有,银行面临的将是比现在规模大得多的金融脱媒冲击。

  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办法,以零售贷款的增长来弥补公司贷款下滑形成的漏洞已成为趋势,一些机制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在最近几年中甚至已经取得相当成效。但从全行业来看,零售业务的占比仍然偏低,零售业务的增长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替代规模庞大的公司业务成为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台贷款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矛盾体:积极介入,需要面对无法回避的风险;如若回避,何以完成盈利目标和股东回报等必须完成的目标?即便未来化险为夷,又将怎样面对客户融资方式发生变更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所幸的是,商业银行应该还有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信息披露
   第A005版:广 告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环 球
   第A009版:信息披露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数 据
   第A012版:数 据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公 司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公 司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