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7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国企高额垄断利润妨碍经济转型

2011-07-1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茉楠

  国企高额利润不仅是企业的资产,更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企高额垄断利润不仅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生态”,其“挤出效应”以及垄断利润带来的畸形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

  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出炉,中国共有69家企业入围,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分别以76.3亿美元、14.4亿美元和4.6亿美元高居财富排行榜的第5、6、7位。《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其入榜500强的企业排名是以营业收入和利润这两个指标为标准,这说明中国国企的创富能力已经十分强大。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纳入月报统计范围的中央企业和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80931.8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52226.6亿元,同比增长24.2%。

  在中国目前的利润分配机制下,垄断性国企享有垄断利润,资源性行业企业享有资源收益,职工享受“垄断福利”。众所周知,国企大都集中在能源、电信等行业,本身就具有资源优势,且这些行业都是由政府垄断的,这让国企充分享受资源定价的主导权。

  国有企业的强势地位不仅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生态”,其“挤出效应”以及垄断利润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梗阻”。

  首先,国企高垄断利润是在与民争利。从初次分配的角度看,包括资本所得、政府所得和劳动所得等三个部分。在当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较强的政府控制力需要政府税收比的高比重;而当前企业的高利润是源于很多企业的垄断利润。中国产业呈现出超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来越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者收入占比逐渐下降。更有部分国有企业在不公平竞争情况下,将本应作为土地和资源等要素收入转化为利润,在上缴的红利比例太低的情况下,既夸大了企业的绩效,又使得大部分要素收入流入国企口袋,损害了全国人民作为要素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国企高垄断利润必然转化为过度投资。积累了那么大的垄断利润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转换为投资冲动,进而转换为大规模投资。根据世行的测算,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年均9.8%的增长率,除了有2~4个百分点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6~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投资的贡献。大规模的投资而国内需求不足,就会造成过剩的产能,而当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市场找不到实际有效需求就会促使企业加大出口,形成出口导向和资本密集导向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凸显粗放型特征,这是一个恶性的链条。

  再次,国企高垄断利润间接吹大了中国经济的泡沫。据统计,2006年到2009年,4年间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为3.26万亿元,而其上缴红利的比例仅为5%到10%,2009年仅上缴500多亿元。如果按照国外同类企业的分红水平计算,4年间至少应当上缴1万亿元以上。剩余的大量利润被企业留置,除部分用于主业生产外,大量则被投向房地产等高利润非主业领域,这些年来许多国企纷纷进军房地产市场,抬高房价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企业从“实体经济”逃出,导致一些行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倾向。

  最后,从自身发展看,国企高垄断利润使自身竞争力和创新力被严重侵蚀。高利润并没有解决一些国企“大而不强”的问题,价值创造能力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投资能力差、国际竞争力差,“国内通吃海外巨亏”也是国企广为诟病之处。非市场因素导致的利润获得使国企不用非常关注市场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垄断因素削弱创新动力,国企也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

  国企垄断利润的出路在于制度改革,将国企利润以税收上缴或以分红的形式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将国企分红惠及全民,这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事。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国企红利均通过财政预算体系上交国库,而在美国,不少州则对公有资产的收益进行直接分红,从1982年起坚持每年给每个公民分红,大部分国家都将其用于全民福利和全社会的公共事业,例如,重点弥补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等资金缺口等。根据世行报告,“如果国有企业50%的利润纳入财政预算,就能使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支出增加85%”。

  国企还富于民势在必行,可考虑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在全国设置统一的财政户头,用于支付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充实本地社保基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再发展投入等等。这不仅有益参考国际经验,于改变中国财富分配失衡的现状,改善中国市场经济生态,更是为了曾经作为中国“擎天柱”的明天。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深 港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产 经
   第B004版:中小板创业板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