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清谈券业 投行首发项目询价也靠天吃饭 2011-07-13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吴清桦
证券时报记者 吴清桦 券商经纪业务一向靠天吃饭,而询价机构申购新股从前段时间的“不热情”到近期的“热情复燃”,暗合二级市场的低迷到升温节奏,似乎说明新股询价也要靠天吃饭。 今年4月份至6月初,二级市场进入今年以来最低迷的时期,首发(IPO)询价也步履艰难,于是常见此类场景:每每到了报价关键时点,尤其在询价截止日当天下午1点半至3点——被称为“要命时刻”,若参与报价的询价机构还不足20家,将意味着此次IPO发行失败。每到这个时候,保荐机构便开始忐忑不安,捏着一把汗。状况不妙的话,投行高层纷纷从各自办公室走出来,和众多投行部门人士聚拢在显示询价机构参与询价状况的公用电脑前,了解即时动态。若迟迟不见一家询价机构下单,高管人员就会按捺不住,抓起电话打给熟悉的询价机构,“张总,您怎么还没报价呀,快支持一下我们”。“李总,有没有兴趣参与申购一下我们这单IPO,公司质地确实不错”。等到询价机构凑齐20家,大家才擦了一把汗,欢呼声四起,再回到各自办公室。 不过,6月下旬以来,随着市场的转暖,上述时刻的紧张气氛消失了,二级市场一度收复了2800点,近几日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低的也有40%左右。询价机构申购热情复燃,最近单只新股申购机构的数量,在申购首日就能轻松突破20家,最终参与询价机构的数量大都能达到30家至40家。 证券时报此前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二级市场的走势是影响询价机构参与申购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上述保荐机构的两种状态印证着投行询价多少也存在着“靠天吃饭”的特性,同时显示,券商投行并没有充分掌控询价的主动性。尤其在二级市场低迷时,不少询价机构因抹不下面子,或看在人情上而进行报价,但这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在这个背景下,对投行机构而言,所做的不仅仅是针对询价机构“拉关系、套近乎”就可以了,更多的还是凭借自己的真本事,筛选出好的公司,合理定价配售,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 针对定价,投行需要在发行人与询价机构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现实的情况是,发行人和投行自身往往站在同一个利益角度上,如果IPO实现超募,为发行人带来直接的利益,投行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提成激励,双方皆大欢喜。因此,在整个定价过程中,投行自觉引导市盈率更趋合理的积极性有多大,是值得考量的。另一种情况是,有投行愿意引导合理定价,降低市盈率,但发行人却不乐意。投行在整个发行过程中的话语权有多大,能否不惜得罪发行人,推动合理定价? 而在当前谈及投行的能力,大多以承销家数、承销金额来评判,缺乏更深层次的评判基准。推荐的企业上市定价是否合理、是否受到询价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的欢迎、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等,在评价一家投行时,这些因素往往被忽视。 由此可见,目前整个社会还缺乏一个健全的引导机制,让投行积极主动地引导企业合理定价,以推选优质企业在合理价位上市为荣,让企业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上市,抛弃短期圈钱的错误观念,让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到IPO配售中来,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而这一切,需要优秀的投行以身示范,需要监管部门建立更严格的奖惩机制和更科学的评判标准,引导行业的走向。 当一个投行经过长期积累,让市场看到它历年来为承销优质企业所做出的努力时,这类投行终究会赢得市场的尊重。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