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7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业绩领先——挣得大名——狂发产品——规模扩大——业绩下降——饱受质疑TitlePh

规模上去了业绩掉下来 明星私募难逃“怪圈”

2011-07-1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陈 楚
官兵/漫画

  证券时报记者 陈楚

  “我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8个亿后,确实感觉有点玩不转!”这是一位知名私募基金公司老总私下里发出的感慨。

  2007年,这位私募人士业绩居业内前十名。一朝成名天下知,新发产品和老私募基金产品的净申购,使得该基金的资产规模陡然增大,但业绩再也没有进入前十名,甚至业绩还明显落后于业内平均水平。

  不惟如是,随着私募基金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一批曾经驰名的私募已经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业绩领先——挣得大名——狂发产品——规模扩大——业绩下降——饱受质疑。

  城头变幻大王旗!私募基金的业绩龙虎榜同样难逃公募基金的魔咒——很少有人成为常胜将军!如何处理好规模与业绩的关系,成为横亘在年轻的私募基金面前的一道长城。

  规模业绩难两全

  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亿元的阳光私募基金有11家,管理资产规模488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520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私募证券基金产品达1593只,总规模达1420亿元。不少前几年规模仅有几千万或者1个亿左右的私募基金,一旦业绩某一时段表现出色,便受到投资者的疯狂追捧,规模短时间暴增几倍甚至几十倍,致使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增长到目前10个亿左右。

  以明星私募基金经理常士杉掌管的世通资产为例。去年之前,常士杉在私募基金界还没什么名气,他管理的世通1期以96.16%的年度收益夺得2010年年度私募冠军,一举成名。常士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信心十足地表示:2011年公司的产品会更多,管理资金规模也会更大。“现在有5个信托产品即将推出,我的资金规模肯定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他认为,私募基金“第一梯队的标准起码应该是50亿元。”目前世通资产管理了6只信托产品,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与去年不可同日而语。

  但若论业绩,常士杉的底气就不那么足了。去年的“私募一哥”常士杉掌舵的6只产品,今年上半年全部亏损,其中陕国投·世通5期竟然亏损了22.02%。如今的常士杉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意气风发,他只是淡淡地称:为了集中精力做好现有的6只产品,未来三年将不再发新产品。

  另一个明星私募基金经理罗伟广,如今也变得比较低调了。2009年他的基金曾创造了一个192.57%年收益的奇迹,但今年上半年,旗下的26只产品集体亏损,19只产品亏损超过20%。

  从容投资的吕俊、尚雅的石波、尚诚资产的肖华、理成资产的程义全等昔日的明星私募基金经理,今年上半年悉数遭遇“滑铁卢”,业绩普遍出现亏损,也让持有人大跌眼镜。

  在私募基金界,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当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业绩优良时,短时间内就会备受市场推崇,媒体对其赞扬报道也铺天盖地,令其一炮走红,然后该私募基金经理就会加速发行新产品,其管理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可惜的是,在私募基金迅速成长后,业绩往往不能比翼齐飞,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引来市场广泛质疑。

  私募基金规模膨胀业绩缩水,这就是不少私募基金经理遭遇的魔咒。

  流动性是最大难题

  昔日在中小股票上以“快、准、狠”的凶悍手法获取暴利的私募基金经理们,一旦管理的资产规模增大,他们曾经屡试不爽的投资手法便不再灵验,这些人士喜欢买卖的小股票出现了“买不进、卖不出”,这立刻成为他们要面对的头号难题。

  尽管基金规模变大和业绩变差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少私募基金经理坦承:规模变大确实给提升业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规模扩张意味着私募基金原来的操作手法和投资理念都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如果完成不了这一嬗变的过程,私募基金经理难免会遭遇到“滑铁卢”。

  广东斯达克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黎仕禹便是草根派私募的代表,黎仕禹成立阳光私募之前主要是做一些代客理财,资金量一般也就是几百万左右,黎仕禹习惯于在一些小股票上全仓进行波段操作,这位交易感极强的私募基金经理如今面临的问题是:掌管的资金量大了以后,一些成交量不大的小股票便会“进出比较难”,一旦买入量大了,很容易被主力资金发现,遭到对手盘的“绞杀”。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的市场中,中小盘股票跌跌不休,成交萎靡,有时候即使非常看好一只小盘股,很小的买入量也许会将这只股票推至涨停,很少的卖出量也会将股票拉至跌停板的位置,极不利于私募基金经理的操作。

  深圳一位掌管10个亿左右的私募基金老总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以前资金量小时,可以随时根据市场行情完全空仓或满仓,而资金量变大之后,基本上不能绝对地空仓了。以前可以在小盘股上进行集中持股,比如买入5000万的资金量,但现在就不敢在单只小盘股上买入太多。

  广东达融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国平表示,随着规模的扩大,私募基金确实需要在投资理念上有很大改进,尤其是要引入资产配置的观念。规模小的时候,私募基金可以进行自下而上的个股精选,规模大了后,就必须讲究资产配置,更加重视行业和板块的投资机会,甚至进行指数化的配置。

  更加重视左侧交易

  中睿合银的总经理刘睿此前以高频交易著称,但在管理的资产规模扩大以后,刘睿的换手率明显下降。同时,为了应对公司管理规模扩大带来的挑战,中睿合银加强了数量化投资的操作,适当利用杠杆。在加强控制交易风险的同时,努力提高收益率;并扩充投研队伍,强调对短期趋势的判断。从2008年至今,中睿合银躲过了A股市场95%的单日大跌。此外,中睿合银坚持用自由资金进行股指期货交易对冲风险,在主要采用T+1交易的模式下,取得了超过100%的收益。

  泽熙投资的总经理徐翔出身于宁波涨停板敢死队,但在进入阳光私募界后,徐翔为了应对规模变大带来的挑战,也作了很多改进。泽熙投资相关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泽熙投资从去年8月开始就暂停了旗下所有产品的申购,目前的资产规模主要来自于产品净值的增长。同时,泽熙投资在投资过程中会更注重一些行业的配置,力争配置一些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景气度比较高的行业。在持股周期上,泽熙投资也会有所区分,有长有短。对于业绩稳定持续增长的好公司会持有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吴国平表示,规模扩大会更加重视股票的安全边际,将股票的流动性作为考量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看好某一行业,会多买几只同行业的股票,而不是像以前集中持有某一个股票,从而赚取某个板块的平均收益。“我现在更多地会考虑中大盘股票,其实中大盘也会有行情,比如有色股就很活跃。”吴国平表示。

  黎仕禹表示,管理的资产规模扩大以后,会更加重视对市场的预判,出货力争在股票的上涨阶段,奉行左侧交易而不是右侧交易,也就是进行逆向投资而不是类似于散户的追涨杀跌。

  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的总经理表示,以前私募基金资金量小的时候,会比较倾向于小股票投资,类似于庄家炒作的模式,进行筹码锁定,追求短平快和精准狠,而资产管理规模扩大后,私募基金不得不讲究资产配置,更加重视价值投资和中长线投资,同时重视投研团队的培养,强调对宏观趋势的把握和政策导向的研判,注意风险控制。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激情大运引燃深圳时刻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信息披露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 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公 司
   第C003版:数 据
   第C004版:行 情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