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7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鹏 眼TitlePh

中国需要一个庞大的保障房计划吗

2011-07-2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黄小鹏

  自从年初中央政府宣布今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今后5年将共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这一庞大计划以来,围绕保障房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由于保障房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项“亏本”的生意,地方政府对此事一直采取消极拖延的态度。直到最近,中央政府还在催促,要求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11月底前全部开建。

  首年1000万套、5年3600万套,这让反危机的4万亿建设计划相形见绌。提出这一庞大的计划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了在高房价环境下,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促进社会公平;二是为了对冲社会投资的减速,防止经济增速出现过快地下降。

  一项政策要取得成功,首要前提政策出发点必须是科学的。然而,冷静分析之后,上述两个出发点都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

  今天中国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住房难问题。相当部分人为一个安居之所寝食难安,在高得离谱的房价面前,许多已进入中国传统上“成家立业”年龄的青年,对住房问题充满了绝望的情绪。

  在一般人看来,房价之所以不断上涨,老百姓的住房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住房供不应求。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大量建设保障房,显然是一条有效的解决之道,5年内增加3600万套保障房供给,可以解决1亿多居民的住房问题,城市老百姓面临的住房难问题即便不能全盘解决,至少也可以得到根本缓解。

  然而,用供求关系来解释当前的住房难问题,在方法上就很可能是错误的。各方面的数据都不支持住房供不应求的说法。首先,人们只看到了城市化在推进,却没有看到城市新建住房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住房存量在持续增长。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最近20年来,中国城市化以每年大约1%的稳定速度在上升,但各地住房建设的速度比这还要快。其结果是,几乎所有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在过去若干年里都在持续地上升。以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深圳为例,该市的常住人口人均住宅面积(住宅总面积/常住人口数)已接近40平方方米。全国最大城市上海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也从2003年的29.35平方米,上升到2009年的34平米。另外,根据发改委官员在今年4月份透露的数据,最近10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这意味着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差不多快了一倍,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不断下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间接地证明,最近十年中国的城市人口的增长并不是当前住房问题紧张的根源。

  事实上,今天住房问题如此尖锐的根源,不在于总的供给有什么问题,症结在于分配不均以及不当货币信贷政策使住房变成金融产品,对正常的供求关系造成了扭曲。大量的住房,被开发商囤积、被炒房者囤积、被权力者占有,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住房掌握在并不需要住房的人手中。当年中国股市处于4000点左右、泡沫警报拉响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股市上涨是因为股票供应不足,故而应该加大供应来平抑股价,孰不知,加大发行的结果是股价从4000点直冲上6000点。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形势与此十分相似,当一个商品获得金融属性,并陷入投机狂潮之后,在某个时间段内会形成趋势运动,其价格无法再用正常的供求关系来解释。也就是说,今天房价之所以畸高、人民之所以住房难,与供给无关。

  以加大保障房供给的思路来解决住房难,最典型的失败案例出现在香港回归前后。香港回归之前的数年,受回归利好的推动,香港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大泡沫,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住房难问题。1997年,特首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之中提出“八万五建屋计划”,提出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10年内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但是,该计划很快就出了问题,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刺破香港房地产泡沫之后,房地产市场现出原形,房价贬值70%,大量家庭成为负资产,“八万五计划”最终在人们的批评声浪中不了了之。当年香港这个雄心万丈的保障房计划之所以“种瓜得豆”,乃是因为政府误判了房地产形势,误将投机推高的房价原因归结为供给不足。今天中国内地的形势,与当年香港极为相似,这段经验教训决策者实不应忽视。

  此外,指望保障房来促进社会公平也根本无法实现,虽然世界上确实有些国家的保障房制度达到了这个目标。但在中国的法制环境和吏治水平下,保障房不但不能促进公平,反而只会加大社会不公。过去如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会如此,不会因有“生命线”的护航而改变。目前,在“硬任务”的逼迫下,各地将形形色色的单位自建房、定向房充数为保障房,可以预料,最终能得到保障房保障的中低收入者将为数寥寥,大量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将会涌现。

  3600万套保障房计划的另一个出发点,即对冲投资下滑,也是站不住脚的。由于缺乏积极有效的体制改革,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不可避免地下降,当前增长下滑通胀难消的现象,即是明证。截至目前,中国经济不存在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反而在劳动力、资源各方面呈现出紧张状态,因此政府根本没必要再在总需求方面加码。即便未来出现四万亿项目结束、民间投资同步出现下滑的不利局面,政策的着力点也应该放在调整收入分配、刺激消费方面,而不能指望通过这种庞大的政府投资计划来拉动总需求。

  3600万套保障房计划提出以来,进度问题、质量问题、分配问题层出不穷,中央提出“硬任务”和“生命线”,欲以强大的行政力量来保证该计划的顺利推进,但以行政手段解决市场问题,其效果如何不难预料。要解决中国住房问题,一定要找准病、把准脉,对于中国这种特殊环境的国家来说,市场是相对公平且有效的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一个秩序井然,能涨能跌的住房市场,才能给人们带来公平。只要将货币信贷政策持续保持在中性水平,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周期运行规律,就会使房价在长期内不会偏离人们的购买力。如果人为阻断市场本身应有的波动,频繁给投机者签发“看跌期权”,那么就会造成房价长期脱离基本面。市场因不断干预而失灵之后,又寄望于行政之手来加以调节,最终很可能在市场和保障两边都落下长久的麻烦。

   第A001版:头 版(今日6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基 金
   第A007版:信息披露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综 合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中小板创业板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
   第D037版:信息披露
   第D038版:信息披露
   第D039版:信息披露
   第D040版:信息披露
   第D041版:信息披露
   第D042版:信息披露
   第D043版:信息披露
   第D044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