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清谈券业 净资本:券商制胜秘诀 2011-08-03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吴清桦
证券时报记者 吴清桦 净资本对券商各项业务的影响力,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最近发生的包销事件来看,包销若发生在净资本实力雄厚的券商身上,也许影响还不算大,但若是发生在资本金规模偏小的中小券商身上,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大比例的包销涉及金额动辄好几亿元,甚至超过十亿元,如果是净资本百亿以上的券商,尚能轻松腾挪出资金,或掏出家底接盘包销的股份;如果是净资本仅为几亿元的中小券商,包销可能会直接导致其现金流不足,部分业务暂停。 不仅如此,净资本对券商的影响还更深刻地体现在各项业务的规模拓展以及创新业务的申请推进过程中。目前,监管层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资本规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家券商业务的发展。比如,券商开展传统业务如自营、投行、经纪业务,需要雄厚的资本金实力;获得新业务资格,需要净资本;要做大业务规模,更需要净资本。这里需要提一下,按照规定,券商每个月都会对净资本规模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上报监管层。监管层也会针对净资本规模,来评估监督券商各项业务的运作是否与资本金的规模相匹配。 事实上,早在2005年上一轮券商并购重组的过程中,资本金已经初步显示出威力。净资本偏小的券商,在彼时券商的并购重组潮中只能望洋兴叹。而净资本充足的券商,比如中信证券通过收购万通证券、金通证券以及重组原华夏证券的经纪业务,扩充营业部数量,拓展业务规模,迅速做强做大。中信证券果断地充分利用资本金收购其他券商的战略,为其成为行业龙头奠定了基础。而至今,仍有不少券商高管为错过上一轮的并购重组而遗憾万分。 随着监管层的强力推动,以及券商对行业发展趋势更进一步的把握,各家券商越来越重视资本金的扩充。这期间涌现出的券商上市融资潮、增发再融资潮,都可以说是扩充净资本带来的直接结果。近几年,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西南证券、国元证券、长江证券等券商纷纷完成上市目标。上市只是第一步,紧随其后的便是再融资。 以广发证券为例,该公司2010年2月12日成功借壳上市,在上市不到半年的8月3日,广发证券就抛出不超出180亿元的定向增发预案。今年5月,该定向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获证监会无条件通过。 记者注意到,券商对再融资的解释较为一致,即为了扩充资本金,拓展业务。从去年年底的净资本排名来看,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均排名前十,而在去年券商盈利排名中,他们同样跻身前十名。他们借助资本市场的优势,及时实现了净资本的扩充,增加资本实力,并有力地巩固了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