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8月5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圣莱达董事长杨宁恩:有梦想就要追逐

2011-08-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严惠惠
  杨宁恩 圣莱达/供图

  杨宁恩常常对公司的年轻人说,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这样的人生才会丰富。事实上,这也正是他本人的生活写照。从年轻时在国有企业不知倦怠地钻研,到中年创业孜孜不倦地创新;从在旷日持久的知识产权官司中的坚持,到十六年如一日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念。正是因为刻苦学习,杨宁恩的人生理想实现了。

  证券时报记者 严惠惠

  圣莱达(002473)于2010年9月10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公司成立于2004年3月,专业从事水加热生活电器核心零部件及整机的生产研发,而公司前身涉足水加热行业还要追溯到1995年。用了整整16年时间,宁波圣莱达从一家最早做电热水壶的小企业,逐步成长为占据全球温控器市场10%以上份额,全球前三、国内第一的温控器细分行业龙头。

  日前,圣莱达董事长杨宁恩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当记者问及圣莱达拥有专利保护,做电热水壶原本日子很好过,为什么还要上市时,杨宁恩表示:“上市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唯有上市,圣莱达才能真正持续做大做强。因为我不再是为我自己赚钱了,而是为社会作贡献,为全体股民赚钱。”

  萦绕在心的电热水壶

  杨宁恩与电热水壶事业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

  早先,杨宁恩在宁波海运通讯导航所任所长。90年代初,40岁的他正是做事情的年纪,而在国有企业工作让他感觉似乎一切都看到了头。杨宁恩的内心始终燃烧着创业激情,虽然一直做技术工作,从未跟市场打交道,但天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他,很想试试自己的身手,便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国有企业的工作,开始了创业之路。

  1995年,60多平方米近郊民房,七八个工人,杨宁恩开起了一个小厂。经理、技术员、业务员都是他一个人。

  谈起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杨宁恩回忆到:“刚开始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知名度,又比市场超前,所以要先推销技术再推销产品,真的是四处碰壁。当时去上海跑市场,有一次在崇明岛环州农场不锈钢厂,我遇到黑车敲诈,还是靠跟对方讨价还价才为自己争取了一点点回程的路费,回到上海住在南京路附近36元一晚旅店的小阁楼上,夏天热得要命。”

  做技术出生的杨宁恩喜欢钻研设计创新。我国温控器生产标准早在1982年就已出台,而直到1995年,国内做电热水壶的企业没有一家温控技术能够达到国标水平。

  1992年,杨宁恩曾在珠海的一家免税店看到一款精美的电热水壶,当时他并没太在意,之后这款售价500元的精美水壶一直在他脑海中浮现,这与国内市场上在卖的40块钱一只的电热水壶相比悬殊实在太大。于是,他又跑到那家免税店,可是那只精美的水壶已经没有了。两年后,杨宁恩在上海出差时再次与这款精美的热水壶不期而遇,跟他两年前看到的那只几乎一模一样,杨宁恩如获至宝。

  他拆开精美的电热水壶,看到了里面的温控器,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产品的商机。可是,他发现一个小小的温控器上有着诸多专利。经过推敲琢磨,杨宁恩避开国际专利,研制开发出了国内第一个背插式温控器,同时还申请了两个专利,从此国内的电热水壶有了自己的“安全芯”。直到目前,拎式电热水壶99%还在用这款专利产品。

  “一分钱广告”的故事

  “其实当时对于我来说,最大难题还要数没有资金,生产规模上不去。”杨宁恩坦言。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一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融资。杨宁恩出技术,一个投资公司出资40万,开始较大规模生产防干烧温控器。不巧遭遇市场不景气,投资公司要退场,便将工厂连本带利作价44万,分3年卖给了杨宁恩。

  “为了让工厂运转下去,我只有想方设法、不断地推陈出新,生产出市面上没有的新产品,才能获得高毛利。”杨宁恩回忆说,“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这一点我体会非常深。每当我们有新产品推向市场,刚开始毛利率都会很高,之后做的人多了,毛利就下来了。其实,创新就意味着能赚第一桶金。我当时的习惯是毛利率到了20%、净利润低于10%就坚决淘汰,之后又从毛利率能达到40%~50%的新产品做起。”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反复中,杨宁恩的企业从最初的零资产逐步成长起来。

  杨宁恩还讲了一个“一分钱广告”的故事。1997年,杨宁恩拎着他做的有温控功能的电热水壶去“中国不锈钢之乡”──广东潮安县彩塘镇跑市场。他在电热水壶的温控器上贴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宁波××厂、联系电话”。杨宁恩回去后,很快彩塘镇的很多工厂都打电话过来要买温控器,有的还跑到宁波他的工厂来参观。原来,彩塘镇上的工厂拿到有温控功能的电水壶,也纷纷拆开研究,水壶一拆开发现温控器上还贴着联系方式。这“一分钱的广告”做得真是恰到好处。

  立业犹如针挑土。杨宁恩就是这样一分钱、一分钱地完成着资本原始积累,而与之同行的是企业持续创新和迅速发展。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灯下的埋头研发,才有了领先市场的新产品不断推出,使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年官司 冤家成伙伴

  杨宁恩在创业历程中也曾承受过巨大的压力。

  2004到2008年,他曾因与英国STRIX公司的知识产权纠纷,前后15次站在法院的被告席上。

  英国的OTTER公司和STRIX公司是国际电热水壶温控器的鼻祖,各占据了全球温控器市场15%和45%的市场份额。多年来,这两大巨头一直使用层层专利封锁,垄断国际温控器市场。杨宁恩在最初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就避开了STRIX公司的专利,使用自己设计研发出来的双金属片式机械温控器。

  在这四年打官司的过程中,杨宁恩不断学习,他要坚持,他要打赢这场战役。为他打这个官司的律师也跟着他一起学习关于温控器知识产权的知识,现在这位律师已在为STRIX公司做知识产权法律顾问了。

  杨宁恩说:“圣莱达温控器倾注了我全部心血,我不能输。官司打到最后可谓是‘反打正着’,也恰恰说明我们的设计是更领先的。”

  案子到了北京高院,判圣莱达败诉,理由是采用了知识产权局关于对STRIX公司专利有效性的鉴定,鉴定书上同时写明STRIX公司专利具有哪些有效性。而这些有效性恰恰是圣莱达温控器中所没有的。这样一来,圣莱达反而转败为胜了。最终,圣莱达成为STRIX公司全球专利的唯一共享者,并成为OTTER公司技术合作伙伴,从而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杨宁恩总结说:“四年半的官司,我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

  十六年如一日的梦想

  2011年5月份广交会回来,杨宁恩便一头埋进了新产品的研发中。他告诉记者,5月份以来,他已经完成了19个新产品的开发。他说:“现在公司的产品创新,不再停留在早先的技术创新领域了,还要有更多的概念创新。”

  杨宁恩向记者展示了他开发出的新品其中的一项。这是一款外观精美的防漏电热水壶,在烧水时,电热水壶如果不小心弄倒了,水也不会流出来,这样尤其是家里有小孩就不用担心了。他说这个产品他已申请了两项专利。

  实际上,公司近两年在专注于温控器和电热水壶的同时,还致力于推出拥有高附加值的新品,如极速开水机、极速咖啡机等。

  上市后,有了雄厚的资本做后盾,圣莱达将进一步推出高品质的产品,并以更好的性价比在国际市场上与两大巨头争得三分天下。而在国内,圣莱达则要成为行业品质的标杆。杨宁恩说:“我们作为上市公司的优势,是国内其它同行无法企及的。”

  当年圣莱达还陷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中时,有一位同是企业家的朋友看了圣莱达的财务报表,便建议杨宁恩做上市。而那个时候,上市对于杨宁恩来讲,只是一个梦想、一种奢望。现如今,企业真的上市了,利用资本市场,杨宁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杨宁恩常常对公司的年轻人说,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这样的人生才会丰富。事实上,这也正是他本人的生活写照。从年轻时在国有企业不知倦怠地钻研,到中年创业孜孜不倦地创新;从在旷日持久的知识产权官司中的坚持,到十六年如一日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念。正是因为刻苦学习,杨宁恩的人生理想实现了。

  在圣莱达最新一期的内部报刊上,记者看到公司位于宁波江北投资创业园新厂区的效果图,包括五橦生产车间楼、一橦行政研发楼,还有能住500多人的职工宿舍楼及员工活动场所,总共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6.31万平方米。这是圣莱达本次IPO的募投项目:高精度钛镍合金记忆式温控器自动化生产线技改扩产项目、水加热智能生活电器扩产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基地。

  杨宁恩告诉记者:“新厂房预计今年10月份结顶,我很心急希望能早点搬过去。年底即便整个工厂不能全部搬迁,部分生产线也要陆续先搬进去了。在新厂区,圣莱达更多更好的生产经营理念将会在更新更大的空间里得以实践了。” 圣莱达/供图

  杨宁恩轶事二三

  杨宁恩最早在通讯导航所是维修雷达、电台的技术员。雷达在海上出了故障,他就要坐船去把雷达修好。一个雷达有几万个零件,他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出故障的原因,并且修好。记者认为他是一个有天分的人,他谦虚道“爱好而已”。甬商沉稳、实在的特质也体现在了他的身上。

  杨宁恩16岁开始接触电子,18岁便学会设计晶体管收音机。19岁时,他插队到农村两年,而他只种了一年地,村里人就不再让他种地了,把他调到公社。当时公社没有电话、广播。杨宁恩给公社建了一个通讯站、一个广播站。23岁,他作为技术特种兵被招到了中苏边境值班团,在长春一个人管108部电台。

  26岁,杨宁恩退伍回到宁波港电机车间。那时恰逢1977年宁波港务局向国庆献礼,要建二台大吊车。港务局把哈工大毕业的大学生派到上海港机厂(现在的振华港机)去学习了半年,可回来还是做不出来。这时,港务局的领导找到了他,想让他试试,这时离国庆只有三个月了。杨宁恩很犹豫,因为自己一直是从事弱电研究,从没做过强电。但他还是找来关于起重机械电器方面的书进行学习,从大吊车控制板的功能开始一点一点了解。

  一开始他感觉无从下手,以前用的电线都是像头发丝那么细,而做吊车用的电线粗得可怕。因为是帮港机厂做吊车,港机厂为他派来了帮手。杨宁恩到底还是聪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二台大型吊车的电器部分真的被他捣鼓出来。

  杨宁恩告诉记者:“现在宁波庆丰桥下的那两台大吊车就是当年我的杰作,至今已整整33年了。”1977年9月23日,二台大吊车落成了,杨宁恩也病倒了。但他却因此收获了爱情,港机厂派来的帮手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他得意地说:“我和我老婆就是在大吊车里谈的恋爱。”

  年轻的时候杨宁恩自己在家做电视机,他说除了电视机的显示器以外,每一个零部件都是他自己做的,连线圈都是他自己做的,最后组装起来就是一台电视机。记者调侃地问他:“你做的电视机能看吗?”他说:“当然能看!我做的电视机不仅能看,还很好呢。后来很多人来找我做电视机。我对这个是有兴趣的。”

  杨宁恩告诉记者,直到现在他家里还订了有关于雷达、电台等现代电子方面的期刊,他这方面的兴趣始终没有降温过。他坦言,自己早年的经历,使得他现在在搞产品设计时方法通畅、思路开阔。杨宁恩说,每个人都有爱好,他的爱好就是设计新品。研发新产品对于他来说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很愉悦的事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有兴趣,再加上过人的毅志力和坚持,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必将变得所向无敌。

  (严惠惠)

   第A001版:头 版(今日8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深 港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专 题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专 版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
   第D037版:信息披露
   第D038版:信息披露
   第D039版:信息披露
   第D040版:信息披露
   第D041版:信息披露
   第D042版:信息披露
   第D043版:信息披露
   第D044版:信息披露
   第D045版:信息披露
   第D046版:信息披露
   第D047版:信息披露
   第D048版:信息披露
   第D049版:信息披露
   第D050版:信息披露
   第D051版:信息披露
   第D052版:信息披露
   第D053版:信息披露
   第D054版:信息披露
   第D055版:信息披露
   第D056版:信息披露
   第D057版:信息披露
   第D058版:信息披露
   第D059版:信息披露
   第D06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