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8月8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每月10亿元申购量的营销之道

2011-08-0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方 丽

  证券时报记者 方丽

  笔者近日听说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每月网上直销申购量超过10亿元,而该公司旗下基金60%以上是处于“封闭”状态。如此大的申购量,是因为该公司旗下1只明星基金业绩出色形成了品牌效应,而小部分还开放申购、定投的基金引发了投资者的追捧。或而言之,就是绩优基金的“溢出效应”显著。

  这家公司并非特例。多次历史数据显示,与没有宣布暂停申购的基金公司相比,宣布旗下某只基金暂停申购的基金公司,在下一季度资金的流入明显增加,基金公司在暂停申购旗下某只基金后可以得到显著的“溢出效应”。因为一旦1只偏股型基金短期业绩非常突出又被封闭申购,基金投资者无奈退而求其次,投资该公司旗下其他同类型基金,基金公司也会乘势做些销售上的引导。因此,不少基金公司将这作为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营销手段。

  目前基金公司的营销路数是:一只基金短期业绩较好,基金公司便会发公告宣布暂停申购或者限购,而采取限购的办法更多。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少基金公司美其名曰为了防止机构大户的大宗资金进入导致基金利润摊薄,而实际上不少基金限购额度为每日不可超过500万元,这样对机构客户的限制力度非常有限,形同虚设,而营销意味却十足。

  虽然限购基金的标杆地位使得基金公司倾全力扶持,其业绩确实明显好于同类平均水平,但投资者是否需要“爱屋及乌”还需要谨慎考虑。从目前基金业绩来看,同门基金业绩差异非常大,不少超过了20个百分点,而且基金经理的能力差距也非常大。

  专家表示,投资者对于限制申购上限的基金可以重点考虑,但对于限购基金之外的同一基金公司旗下产品需仔细甄别,一旦资源倾斜标杆基金,其他基金或难得到足够的支持,甚至会因此导致业绩下滑。而且,限制和暂停申购的基金并不一定有持续性,基金公司的研发实力、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过往业绩的表现才是投资者应该关心的重点。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广 告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A013版:信息披露
   第A014版:信息披露
   第A015版:信息披露
   第A016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综 合
   第C003版:数 据
   第C004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