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记者观察 券商理财面临无关业绩优劣的存续战争 2011-08-1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李东亮
证券时报记者 李东亮 华泰紫金智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7月26日宣布终止,成为国内第3只未到期即清盘的产品。其原因是,投资者大量赎回导致管理规模缩水,连续20个交易日资产规模低于1亿,最终触发清盘条件而导致清算。让业界感叹的是,此产品自成立至清算日取得了高达16%的收益率,位居同期、同类产品收益首位。 实际上,这已成为证券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还有18只尚在存续期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规模已低于1.1亿元,随时面临清盘的风险。同时,上述产品中仅有一半左右成立至今出现亏损。如何让优质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顺利存续下去已成为一场无关业绩的战争。 华泰紫金智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清算报告书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10年7月8日,首发规模为1.37亿元;截至清算日,该产品规模降至6777.88万元,下降幅度达50%。而自成立至清算日,该产品收益率稳步攀升,最终收益率定格在清算日的16%。对于该产品的清盘,业界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客户落袋为安的思想导致大额赎回,最终迫使首发规模仅为1.37亿元的产品走向清盘。 实际上,中金公司管理的中金大中华股票配置产品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作为1只QDII产品,首发规模达到3.72亿元,虽然如今收益高达20%,但规模相比成立之初已下降逾六成。 为何业绩出众却遭遇清盘命运?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与公募基金相比,券商资管业务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其中,投资者参与门槛和产品存续规模红线较高、品牌影响力差等是导致券商资管产品存续较为艰难的因素。 按照目前的法规规定,券商不得在公开媒体宣传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券商资管业务品牌的塑造,也限制了券商资管产品的首发规模。此外,目前投资者参与资管产品的门槛较高,限定型、非限定型的大集合产品参与门槛分别为5万元和10万元,远高于公募基金的参与门槛,这导致首发规模受限。而小集合产品在首发规模较小的基础上,由于参与门槛在100万元以上,因此,少数赎回即可导致小集合产品规模逼近清盘红线。 不仅如此,目前券商资管产品存续的红线为1亿元,而公募基金的存续红线仅为5000万元。业界普遍呼吁,券商资管产品的清盘红线应与公募基金统一为5000万元。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