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A股市场呼唤新思维 系列评论之四 优化退市机制 强化市场自净 2011-08-1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本报评论员 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进化规律,它有利于培育生命力更强的生物。在市场经济领域,优胜劣汰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素质的不二法门。同样,在A股市场,除了要把好关以吸纳优质企业,保持源头活水,还要做好退出环节的制度安排,及时将已失去竞争力、无端消耗社会资源的上市公司淘汰出局。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让市场保持长久活力。 在A股市场改革创新进程中,提高退市环节的市场化程度,构建资本市场硬约束机制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社会稳定等多方面考量,中国股市的退出机制还不顺畅,难以真正发挥淘汰劣质公司的作用,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投机氛围,扭曲了价值投资理念。 A股市场现行的退市制度是一个冗长而低效的过程。从企业连续两年亏损给予ST警示开始,再经过半年宽限、给予*ST警示到最终退市至三板市场,一个企业从不再创造价值到真正退市,中间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缓冲。即便这样,最终真正退市的上市公司也为数极少。更多的时候是垃圾公司钻规则的空子,借助真真假假的重组吸引投机资金大肆炒作,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这种退市“软约束”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退市标准过于宽松且易于被操纵,风险警示意义不大,垃圾公司无法真正退市。一些垃圾公司采取“连续两年猛亏,第三年微利几厘钱”的方法,在财务恶化,甚至在实质破产的情况下轻易绕过“连续三年亏损”这条红线,从而避免退市。据统计,沪深两市目前有129家ST公司在挂牌交易,其中包括51家*ST公司。A股市场建立21年来,真正暂停上市、退到三板市场的股票只有三十余只。而沪深两市仅A股挂牌公司总数就已超过2200家,退市率却只有1%多一点。 二是冗长的退市过程始终伴随着重组预期,即使退到三板之后还可以通过重组重新上市,退市制度难以遏制投机炒作。退市软约束,一定程度上使得市场上道德风险泛滥,一些严重亏损的公司不仅未遭到投资者抛弃,反而成了炒家的宠儿。从ST到*ST,再到退到三板市场之后,往往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炒作。而这些持续不断的炒作,背后依仗的就是重组预期。与此同时,这些炒作往往又伴随着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不法行为。即便部分公司最终通过重组咸鱼翻生,普通投资者也很难分到一杯羹。 相比之下,海外成熟市场的退市机制则相对刚性,一旦触发退市条件,即被快速“清退”,拖延时间或钻程序漏洞机会甚微。举例来说,今年4月份,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东南融通受到美国一民间研究机构财务造假方面的质疑,公司无法按时公布财务报告。在触发退市条件后,美国证监会随即宣布启动东南融通的退市程序。与此同时,股东针对公司和董事会成员的诉讼启动。纽约证交所的退市效率及美国的证券司法救济制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转A4版)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