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新基金发行 “自购”效应不佳 2011-08-1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胡晓
证券时报记者 胡晓 新基金难发,基金公司自掏腰包支援,而基金业绩不理想,支援亏损,这是今年不少基金公司面临的处境。但是,市场上还是有些“幸运儿”躲开了这些烦恼。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显示,今年有10余家基金公司在自家新基金发行时,进行了自购。但是A股市场持续萎靡,这些自购普遍出现亏损,部分亏损幅度甚至超过10%。不过,记者发现有两类基金公司较少在新基金发行时进行自购,避免了亏损的尴尬境地。 一类是长期业绩优秀,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公司。数据显示,诺安基金累计进行过7次自购,其中在新基金发行期间自购新基金仅2次,分别为2006年11月13日自购诺安价值增长3700万元和去年4月自购诺安中小盘2000万元。除此之外,华夏基金虽然频频出手自购,但是在新基金发行的时候,出手支援的情况不多,自购新基金行为集中发生在2008年。另一类是,银行系基金公司。以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以来在新基金发行期间认购新基金仅有2次,分别是2006年6月认购工银平衡2008年3月认购了债券基金。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该公司旗下基金在延期募集的情况下都没有出手自购。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自购新基金除了根据公司资金安排和投资需求之外,主要是想对投资者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显示基金公司对旗下基金的信心,以吸引其他投资者来认购。而业绩好品牌优良的基金公司,往往已经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在新基金发行期间不需要以自购表决心就能吸引大量投资者认购。而银行系基金公司拥有渠道优势,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都会拥有不错的发行结果也不需要用自购来表态。 不过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通过自购新基金来吸引投资者认购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基金公司也仅仅只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定投资者是否认购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公司的品牌和业绩的好坏。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