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1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贷款真假难辨 存款“妾身未明”

考核压力下银企联手打造注水存款互利互惠各取所需

2011-08-2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唐曜华
资料图

  银行虚增存款的方法较多,但当下银行之所以愿意利用贷款来操作,原因是贷款收益相比存款更高。尽管从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较高,企业仍愿意配合银行做大存款规模,主要是因为可获得贷款且其成本依然远低于民间拆借市场的融资成本。

    

  证券时报记者 唐曜华

  贷款并非是真的放贷,存款也可能是“注水”存款。

  多位商业银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在存款考核压力下,一些银行热衷与企业联手做大存款规模,而在紧缩环境下一“贷”难求的企业也不得不配合银行以便获得贷款。

  真假存贷款

  “比如银行贷1亿元给A企业,A企业把这1亿元拿到该银行做定期存款,然后以存单质押给银行,银行再贷给A企业比如说8000万元。A企业可以暂时把8000万元里面的5000万元又存在该银行。这样绕了一圈的结果是银行的存款从1亿元莫名其妙变成了1.5亿元。这是银行虚增存款的一个方式。”某城商行中小企业部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银行虚增存款的方法较多,而当下银行之所以愿意利用贷款来操作,原因是贷款收益相比存款更高。某科技公司董事长向记者透露,现在银行贷款利率令人咋舌,某银行提出的贷款利率已达到基准利率的1.4倍。

  尽管如此,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贷款,还是接受了银行提出的高利率条件。而如若接受银行提出的配合其操作放大存款的要求,企业所付出的实质融资成本还将更高。

  按照上述操作手法,A企业实际只用款5000万元,却付出了1.5亿贷款本金的利息,融资成本大大提高,但依然远低于民间拆借市场的融资成本。据了解,目前民间拆借月息高达4%~6%(相当于年息48%~72%),更高者月息甚至达到了10%。

  此前,类似虚增存款的操作手法在行业内并不鲜见。2009年票据融资猛增背后就暗藏着利用票据业务做大存贷款业务规模的手段。如今,随着信贷规模受限,利用票据贴现做大存款规模的手法已基本不再使用。

  “票据贴现的手法现在很少用了,主要是各家银行因信贷规模紧张,普遍不愿意贴现。”深圳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经理告诉记者。7月份受到信贷规模紧张影响,当月人民币贷款仅新增4926亿元,低于市场预期。

  风险不小

  尽管上述操作表面上并无问题,但对银行而言,操作此类业务实际上依然蕴藏较大的监管风险。按照去年以来全面实施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固定资产贷款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与借款人新建立信贷业务关系且借款人信用状况一般,或者支付对象明确且单笔支付金额较大的流动资金贷款须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

  据了解,一些银行大多利用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来进行上述放大存款的操作。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资金贷款,对受托支付的起始金额并没有明确要求;另一方面是按照受托支付的规定,将贷款支付给收款方而非贷款企业,最终企业还是有办法把贷款转回来。

  “比如有些企业和供货商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在贷款审核通过后,银行将贷款打到供货商的账户用于支付货款。供货商倒腾一下再以某个名义转回贷款企业的账户。”上述信贷经理称。

  不仅如此,对企业而言,这种做法同样也蕴含风险。在没有实质贸易往来的情况下向供货商打款,企业将承担供货商的履约风险。

       

  ·相关分析·  

  大幅波动的存款也要打假

  今年以来存款出现了大幅波动的现象,尤其是季末存款冲高季初大幅回落,进一步显露出存款的“虚”态。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68万亿元,同比多增1.12万亿元。随后4月份存款增速出现回落,当月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今年6月份,人民币存款突然增加1.91万亿,同比多增5685亿元。

  然而,季末考核时点一过,7月份大量存款再度搬家,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6687亿元,同比少增816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企业存款更是双双减少,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65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4057亿元。

  在评价6月份存款大增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曾通过微博回复直指“做质押,放贷资金沉淀。质押一个亿可以派生9000万。就一天然后还掉。都是水分!假存款!银行都成票据银行了。”

  因金额不大、数目较多,流动资金贷款受托支付执行难以及所存在的操作漏洞一定程度上为虚增存款提供了可能。某地方银监局在去年8月份的一份“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专刊”里就提到,在检查过程中发现6类规避受托支付的手段:一是设置较高受托支付起始金额;二是提供虚假购销合同办理受托支付;三是化整为零逃避受托支付;四是提供虚假垫款资料办理受托支付;五是提供虚假购房合同办理受托支付;六是固贷(固定资产贷款)变身流贷(流动资金贷款)规避受托支付。

  因此,如若利用受托支付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银行虚增存款达到较大的规模,无疑将对存款统计数据带来较大的干扰,加剧存款数据波动幅度。

  除了虚增存款的可能因素外,银行理财产品大量“吸”金和到期“吐”金也成为存款大幅波动的推手。 (唐曜华)

   第A001版:头 版(今日8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综 合
   第A011版:行 情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
   第C017版:信息披露
   第C018版:信息披露
   第C019版:信息披露
   第C020版:信息披露
   第C021版:信息披露
   第C022版:信息披露
   第C023版:信息披露
   第C024版:信息披露
   第C025版:信息披露
   第C026版:信息披露
   第C027版:信息披露
   第C028版:信息披露
   第C029版:信息披露
   第C030版:信息披露
   第C031版:信息披露
   第C032版:信息披露
   第C033版:信息披露
   第C034版:信息披露
   第C035版:信息披露
   第C036版:信息披露
   第C037版:信息披露
   第C038版:信息披露
   第C039版:信息披露
   第C040版:信息披露
   第C041版:信息披露
   第C042版:信息披露
   第C043版:信息披露
   第C044版:信息披露
   第C045版:信息披露
   第C046版:信息披露
   第C047版:信息披露
   第C048版:信息披露
   第C049版:信息披露
   第C050版:信息披露
   第C051版:信息披露
   第C052版:信息披露
   第C053版:信息披露
   第C054版:信息披露
   第C055版:信息披露
   第C056版:信息披露
   第C057版:信息披露
   第C058版:信息披露
   第C059版:信息披露
   第C060版:信息披露
   第C061版:信息披露
   第C062版:信息披露
   第C063版:信息披露
   第C064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