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卖地偿债 这主意有点歪 2011-08-2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黄栀梓
8月20日,经济学教授许小年表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应引起高度警惕,最重要的解决方法是要制约地方政府乱花钱的冲动,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 地方政府的发债冲动和乱花钱冲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着太多资源,之所以敢于大量发债、敢于乱花钱,正是由于此前有关部门负责人所称:我国地方政府拥有固定资产、土地、自然资源等可变现资产比较多,可通过变现资产增强偿债能力。在笔者看来,这其中靠土地变现增强偿债能力,恐怕是其最大的底气、最坚强的后盾,然而,靠土地变现增强偿债能力,只会反过来助长卖地冲动,继续抬高地价、推高房价。 所谓土地变现偿债,实际上是以牺牲城乡居民的利益为代价的。无须讳言,在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地方政府通过一定的征地补偿将集体土地变换为国有土地,在收取土地出让金后获得收益,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抽取部分资金用于偿债,其偿债能力固然可以增强,但是房价却会因此而上涨。这实际上是让城乡居民为政府偿债埋单——城乡居民利益因房价上涨和失去土地两头受损,政府和开发商从中受益。 如果地方政府受益之后不乱花钱,而是将其全部真正用之于民,投入到改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之中,那么公众也能接受,问题在于,我国每年数额巨大的土地出让收益如何使用目前尚不公开透明,其中一部分脱离监督而在有些地方成为少数人的“私房钱”,很难全部用来偿债。 今年年初,国家审计署公布的部分省市前3年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审计结果显示,22个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房保障资金的比例未达要求,这些城市共计少提廉租房保障资金146.23亿元。不仅如此,审计署在 2010年4月2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全国多地出现土地出让金管理问题,部分城市擅用土地出让金购车、购置办公楼等,其中674.81亿元不规范,9.18亿元未纳入国库管理。 由此看来,指望地方政府从土地变现中最大程度地抽出资金来偿债,恐怕只是一种过于乐观的理想,甚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如果将增强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希望寄托在土地变现上,恐怕最终是债还不上,土地财政继续扩张,城乡居民的利益继续受损。再说,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土地出让金很有可能要被房产税取代。因此,我们还是别对土地变现偿债作过大的指望,当前应该从严控制地方政府发债规模,这样才更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卖地冲动和乱花钱冲动,也有利于房价回归合理价位运行。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