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9月1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康菲溢油事故应引入第三方监督

2011-09-0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吴睿鸫

  在渤海漏油事件中,肇事者美国康菲公司的从容与淡定,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初期,不管职能部门的三令五申,还是媒体舆论的给力监督,康菲公司似乎一直主导着这起重大公共事故的发展,从一开始声称污染面积从原来的200平方米左右猛增到现在的840平方公里,油基泥浆溢出量也从预计的1500桶,增加到2500多桶,直到今天仍有漏油点,还在继续渗漏着。公众一次次被无情戏弄。在整个过程中,康菲公司一直谎话连篇,推诿责任,处置怠慢,态度恶劣。在8月20日的声明中,康菲一方面表示没有油膜到达海岸,另一方面又表示有少量颗粒到达岸边,这本身就自相矛盾。康菲向社会的公开表态,无非是在为自己做辩护,急于撇清自已的责任。不仅看了让人瞠目结舌,更让国民领教到外企的傲慢与无礼。

  好在我国开始动用大量行政资源,组成“史上最牛”联合调查组,将对康菲公司开始施压。纵观整个新闻报道,七部委实施联合调查的五个关健词——必须、不折不扣、彻底、保证和无条件,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既让普通老百姓看到了给力的举措,又能让公众看到国家层面整治跨国企业污染的决心与信心。

  可是,鉴于康菲公司的劣根性和不可救药性,即便现在靠七部委的强力调查,康菲公司恐怕也不会主动服软,更不会俯首听命,反而极有可能继续自说自话,逃避监管和法律的惩处。因此,我觉得,现在有必要引入第三方监督,由行业内权威专家,组成第三监督专家委员会,直接介入到康菲公司,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这不仅能保障事故处理的公平与正义,也有利于规避康菲公司自己说了算。

  目前跨国公司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我们在分享它们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这些跨国公司也在分享着我国的改革成果,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但是,类似康菲渤海漏油事件的出现,无疑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我以为,应以康菲渤海漏油事件为契机,倒逼我国完善环境监管、海洋立法以及与外国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严密的监督和严厉的法律,对那些目空一切的跨国企业警示与教训,以维护国民的利益和法律应有的尊严。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信息披露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专 题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环 球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产 经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数 据
   第C007版:数 据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行 情
   第C011版:行 情
   第C012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