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9月1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PE为企业股权激励费买单

2011-09-0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邱 晨

  有一些企业让要求入股的PE出资来补贴管理层高价入股产生的损失。由此,既解决了股权激励效果不佳的问题,又不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净利润。

    

  证券时报记者 邱晨

  随着新的股权支付要求出台,私募股权(PE)想入股企业可能需要准备一笔新的开支,为企业股权激励的费用买单。

  根据最近监管层对拟上市企业股权激励一律按照股份支付核算的要求,被当做公允价值的PE入股价格将对企业当期报表产生很大的影响。简单地说,如果有企业刚刚以低价对员工实施了股权激励,如果同期又有PE以较高的价格购入该公司的股权,那么两者的价格差将成为一笔大额管理费出现在企业的账面上。

  由此,PE价格影响的不仅是企业的市盈率,甚至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的上市计划搁浅。当然,为了回避其中有可能产生的巨额管理费,企业有两种途径供选择:要么降低PE入股的价格,要么提高股权激励的股价。

  “从目前接触的情况来看,暂时还没有遇到企业愿意降低PE价格的。”深圳某投行人士说,目前PE市场竞争激烈,占强势地位的企业无论如何都想卖个好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既要实施股权激励,又想回避高额管理费的企业来说,就只剩下提高管理层持股价格这一条途径了,从而缩小管理层持股的价格跟PE价格之间的差距。

  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让管理层持股的价格跟PE的价格一样,将使企业股权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管理层也是给企业打工的,一般很难拿出这么多的钱来购买公司的股票。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了解到,有一部分企业计划让要求入股的PE出资来补贴管理层高价入股产生的损失。由此,既解决了股权激励效果不佳的问题,又不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净利润。而一些PE公司为了获得入股权,多数情况下还是会接受这一要求。因为待企业上市后,PE往往能够获得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回报,盈利空间还是有的。

  事实上,PE在与企业的博弈当中,也并非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一份投行调查报告显示,对于一家即将要上市、盈利能力很好的企业而言,他们的话语权更强,通常不会降低私募股权融资的价格。但是,对于一家准备在未来上市的年轻企业来说,PE机构此时的话语权更强大,企业通常会被迫选择降低PE的融资价格,而这种影响对企业却又是负面的。

  事实上,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源头在于,是否应该将PE入股的价格视为企业当期的公允价值。对此,深圳一家PE机构人士建议,公允价值的判断可以根据企业经审计的净资产值,可以在净资产值的基础上上浮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由企业所有者自主决定。由此,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将不再受PE价格的影响,PE为股权激励费买单的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信息披露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专 题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环 球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产 经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数 据
   第C007版:数 据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行 情
   第C011版:行 情
   第C012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