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9月2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我曜理财TitlePh

另类投资不宜盲目跟风

2011-09-0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唐曜华

  证券时报记者 唐曜华

  今年以来,艺术品基金、红酒理财、普洱茶理财等另类投资品种纷纷涌现。这些理财产品穿着“华丽的外衣”,引来了许多高端客户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追捧。不过,这些另类投资品种市场不透明、对投资者要求较高等特点,决定了这些品种并不适合大众群体。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各家银行近期推出的投资于另类投资品种的理财产品数量繁多。比如,建行推出了艺术品投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中行推出了投资葡萄酒的理财产品,工行近日也推出了投资普洱茶的理财产品。银行推出此类理财产品的高涨热情,折射出了银行高端客户对另类投资品种的热烈追捧。

  另类投资品种近年来看似涨势不错,但累积的风险也不容小觑。曾经支撑另类投资品价格上涨的流动性过剩环境早已改变,近期国内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更是明显加大,目前仍无放松迹象,在这种大环境下另类投资品能否延续过去两年的涨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坚信该类品种的长期投资价值,短期资金炒作带来的暴涨暴跌风险以及持续上涨后累积的回调风险等也是不容忽视的。

  以艺术品投资为例,艺术品价格大涨大跌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行业内颇具权威的雅昌指数显示,油画100成分指数2007年春季开始大跌,至2008年春季跌幅接近40%。当代18热门指数也在2007年创下新高后大跌,直至2009年春季才企稳回升。

  除了投资标的价格波动风险外,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另类投资品种还有以下局限性:一是某些另类投资品种流动性并不强,短期内并不一定可以变现,产品到期时可能存在流动性风险;二是一些另类投资品种缺乏公认的价格标准,投资者不容易直观获得价格行情信息,而这也为投资品种的估值带来难题;三是理财产品为取悦投资者,通常期限设置不长,一般不超过3年,但一些另类投资品种需要长期投资才能获益丰厚。

  鉴于上述种种因素制约,笔者建议投资者可优先考虑到期提供实物和现金两种选择权的理财产品,到期时若投资品种表现不佳,投资者可取回实物继续收藏或享用;或者选择既可分享投资收益,又附有回购承诺的理财产品,其风险相对较小。当然,投资人即便坚定看好理财产品所投资的品种,并愿意承担高风险博取高收益,仍需要选择好投资品种和时机。比如,民生银行2007年发行的2年期艺术品投资产品2009年到期时获得了25%的收益。

  但是,如若绕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参与投资另类投资品种,投资者则需要对相关品种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另类投资品种通常因稀有而珍贵,但仿冒品、赝品也较多,投资者需要有一定识别能力。此外,另类投资品种目前仍是良莠不齐,投资者如果一味跟风,就有可能成为投机炒作后最后的“接棒者”。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专 版
   第A005版:深 港
   第A006版:创业·资本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专 题
   第A009版:环 球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